说点什么吧~
“那我谈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吧。从MOOC自身,或者说目前教育大局来讲,我希望未来的教育能更加均衡。就是说,慕课这样优质的资源能和国内教育均衡连接在一起。我们要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慕课能为中国带来什么?”
本期,来自清华大学学生在线教育协会的微微妹纸和我们分享她眼中的未来教育的模样。
5月22日,深夜,笔者和清华大学学生在校教育协会对话。尽管聊到很晚,但却是让笔者越聊越兴奋。教育的话题虽然看似是个很大的命题,却关乎未来,关乎我们,关乎少年、青年与老年的学者们。教育,从我们大学生的眼里看来,会是怎样的呢?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清华大学学生在校教育协会的乔微微眼里,她是这样看教育……
笔者:微微你好,能简单介绍一下清华大学学生在校教育协会吗?
微微:你好。咱们清华大学学生在线教育协会是2014年3月份成立的,由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主管,学生管理运营的学生社团。至于平常的活动,其他部分慕课社团可能会在慕课课程方面做些探索,但清华大学有丰富的资源,比如学堂在线、在线办等,也开设了很多慕课课程,这给协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协会最初成立的想法就是想把慕课更好地推广,让MOOCers更好地使用慕课。最初主要做的活动比如媒体宣传平台的运营,作为一个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是分享慕课的实时资讯、动态;举办线下学习分享交流会;举办慕课系列论坛;策划微课拍摄等多样化的活动。
笔者:在有些高校,MOOC社团被当成闯入者;而在有些高校,则被当成了引领者。不管是哪种情况,总体而言,你觉得,慕课社团为什么发展会如此迅速,遍及全国大部分高校?
微微:我觉得慕课社团之所以发展的很好,确实是因为慕课的优点很多,在切身受到教育的高校学生群体中,慕课社团作为应运而生的新事物,自然也就会席卷高校。很多慕课社团的成立也是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但是这两年,虽然高校MOOC协会发展的很快,但是就我们在之前与几所高校的交流中发现,高校MOOC社团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协会的走向,怎么去发展等等。因为现状是,虽然MOOC已经成为热词了,但是在高校里面,接受度也并不是很高。比如我们协会,本学期招新人数不足20人。慕课资源很优越,但是了解mooc和参与协会不是一回事,参与需要热爱。人力有限,也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不过我们也在寻求一定的改善,重点还是从内部调动团队的积极性,通过办活动将大家凝聚到一起。我们有固定周期的活动,比如说微课、线下交流、在线教育论坛等。这学期重点办的活动还是#乐享慕课#征文活动,联合了部分高校一起来做的征文活动,也是希望能够得到大家对MOOC的更多关注。
另外,我们这学期发起了学生微课项目。微课跟慕课不一样,通过流媒体播放,制作更简单、自由,它可以不作为一个课程,但是可以作为课外的辅助。清华有一门《实验室探究》课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室去了解、体验。然后我们就想到,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制作一些生动的小视频,成体系地来把所有的实验室呈现给大家。我们想通过我们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知道他们可以在这些实验室里面创造出更多的可能。当然,我们仍然需要很多的人力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希望能做出成果。
笔者:你觉得,MOOC有哪些缺点或者不足呢?
微微:就我而言,其实慕课的优点不用多讲。缺点要看跟什么来做比较,首先,跟实体课堂相比,慕课可能会缺少一个很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缺乏实时互动。在这方面,社团就会努力去做一些线下交流,和慕课老师、助教团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其次,MOOC课程因为是大规模的受众,所以课程的专业性不会很强,更多是偏通识类课程。但是,就我个人来看,慕课的优点还是大过缺点。MOOC课程非常精品化,很成体系,在有限的时间内含金量特别高。
笔者:那在你看来,慕课和现有教育之间最好能有什么样的协调?
微微:混合式课堂模式。混合式是结合了线上和线下学习的优点。学生可以通过慕课来完成学习,线下的课堂就成为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场所。线上的问题,可以在线下来和老师有一个答疑解惑、思维碰撞的过程。这样的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
清华已经有相关的实践,协会也对此有探索。比如《大学历史与文化》这门课,采用线下小班教学,对线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交流。线下课程氛围很好,参与度很高。跟传统的大班教学不同,小班交流更充分,师生之间更加像是教学相长的关系。个人觉得,混合式教育模式是利用慕课为校内教学服务的一种很好的模式。大家可能都知道慕课,但是学起来不是很积极,有一个很大的限制就是学分。一门好课,部分人会因为兴趣去学,但是也有人会在权衡学分、时间后选择放弃。但是校内混合式教育的模式,打破学分的限制,让线上的学习得到学分的认证,这在学校是非常受欢迎的。比如清华大学的部分思政课如马原、毛概都是采取这样的形式,并且很受欢迎。我想,这种模式一方面弥补学生学习MOOC课程自主性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通过线下的学习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如果MOOC撬动的是教育公平与资源分配问题,那么,北京可以说是首当其冲。并且,在此次
#乐享慕课#征文活动中,“未来教育”也是话题之一。那么,你期望的未来教育会是什么样的?
微微:那我谈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吧。从MOOC自身,或者说目前教育大局来讲,我希望未来的教育能更加均衡。就是说,慕课这样优质的资源能和国内教育均衡连接在一起。我们要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慕课能为中国带来什么?我希望像慕课这样优质的教育资源能为更多的人所受用。其实我们之前也一直想做一件事情,当然可能难度比较大。我们想通过慕课和支教之间搭建一个联系。当然,这里面困难会很多,包括地域、设备等各种因素,所以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突破口。或许我们可以说,现在的远程支教已经做的很好了,但是在远程支教上,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远程的教育资源参差不齐。但是慕课的教育资源很优质。它的优质不只是针对个人的,也不是针对某个区域的,我们不能让它来拉开我们的差距,而是应该缩小我们的差距。我们希望能把这个活动做起来,不只是在清华,不只是在北京,我们希望把慕课带到更远的地方,推广到更偏的地方。当然啦,肯定很多热爱慕课、关注教育的人也有这样的想法,也有这样的愿景,我们希望能和各位同仁一起在这条路上多做努力。
笔者:感谢微微!感谢清华大学学生在线教育协会!感谢这些努力着的MOOC社团们!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学堂家的萌孩子们】的故事,欢迎关注:新浪微博 @学堂在线社团联盟 以及
清华大学学生在线教育协会
说点什么吧~
欢迎来到学堂在线广场~
在这里你可以玩活动,看资讯,晒笔记。
还可以交学友、发心情、聊人生。
在学堂的每一天,就从这里开始吧!
点击 广场指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