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什么吧~
你手机里面有多少个APP?10个?20个?30个?一天在每个应用上会花费多少时间呢?在认识MOOC这个“内涵男”之前我的业余时间几乎是微信和QQ。认识这个“内涵男人”之后,我放弃微信朋友圈(平均三到四天看一次)和QQ空间(一个月一两次)。转战到和手机里面的MOOC软件“腻歪”。
学堂在线三周岁了,我希望我在以后的日子里,能陪着我的小情人一路都下去,我们一起成长:希望我的小情人健健康康,人见人爱;也希望我的小情人给我带来成长。下面说说我和我小情人的故事:
1、没有接触MOOC之前我的日常怎么样?
起床-上班-下班(同事一起吃饭或者逛街)—到家(疲惫的洗洗睡),第二天继续……
2、接触MOOC之后我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起床-上班—午休(在MOOC平台上学一会课程或者自己上网找一些工作相关的视频看看)-下班(走路回家,听有声书)——到家(关在屋子打开手机或笔记本:瑜伽,阅读,MOOC学习随性来一会)之后很充实轻松的入睡(当然也会出去聚会逛街不过频率没有那么高,剩下的钱用来买自己喜欢的书)。
3、爱人从嫉妒我的情人到支持
MOOC如何让我享受独处:读屏时代周围人不屑于阅读,更不要说主动学习。慕课APP让我把刷朋友圈,胡吃海喝的更多时间用来和MOOC约会,慕课APP是下班后常用的小软件。开始的时候爱人说“你怎么下班回家就一直盯着手机玩,还带个耳机线不让他听见我在看什么,是不是勾搭谁呢?”我说是啊!小鲜肉,大叔都有。下插曲后一段时间,爱人也下载了一个。现在爱人看我窝着在沙发上打开心消消乐总和我说“快点进屋玩你手机去了!或“大师快点进屋闭关修炼了””其实都是喊我找MOOC,当然他自己也会抽时间在上面学习一些东西。
4、MOOC让我享受独处。更好的活着。
很长我觉得我是一个害怕一个人的人,吃饭逛街一个人总觉得不舒服,总想找两个人陪着自己。不过MOOC深入我的生活后我觉得我开始一点点摆脱“拉帮结派”或者“有小团体”。我更加独立的思考问题,和面对问题。我学会独处,当然和孤僻不一样,我能和要好的朋友聊的更深。如和老公聊曾国藩,聊魔鬼经济学里面的东西。和报社的一个老师聊明主、三权分立、地理位置对发展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我两三年前不敢接的话题。当然也不是说现在我的见解就是对的。不过我开始有自己的认识了……
MOOC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我把刷朋友圈,看QQ空间的时间用来学习了。少了平时的点赞(*^__^*) 这导致那些好像认识又好像不认识的人消失在我的生活中。当然我更珍惜和好朋友相处的时间,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好。更有意思的是我通过MOOC课程结识的好友,我们无话不谈亦师亦友。也就是说少看QQ空间微信朋友圈,我现在的朋友看似少了一些,其实换个角度还联系着的是“质量更高的”!!因为MOOC在不断的促使我成长,让我和更优秀的人有机会接触,也让我带动身边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MOOC让我静下来,用心思考生活,用心享受一个人的学习时光。说的一点也不过:MOOC教会了我独处,让我在一个人的时候,不再想着要找谁谁逛街,要去吃点什么。我开始想我现在可以做点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5、晒一下我的成绩:
和现在活跃在论坛上的其他学友不一样,我是一个上班族,工作加班应酬之余在学习。目前网络学习获得的证书30多门快40门了。最近爱上“自主模式”。学习起来更带劲。
6、现在的学习环境:
“因为:我们很聪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周围人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要是遇到什么问题"找度娘"也能快速解决问题,我们不要主动思考,手机电脑能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凭借“高科技”信息素养稍微高一点的人就是“天才”。在《低智商社会》《乌合之众》其实都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被智能产品奴隶的看似聪明无所不能的我们。不是我们真的很聪明。
“聪明的我们是否需要学习?”看过全国阅读报告数据的话我们清楚(在国际上人均阅读数量是一个比较通约的指标,就其收集到的其他国家的数据来看,美国是7本左右,日本是8本左右,韩国是11本左右。2014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从总体上看,我们国家阅读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数据来源网络))阅读和学习肯定不能划上等号,不过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边是网络让我们变的聪明一边是,我们很少在阅读,因为阅读的东西不一定“有用”。在生活中平时要是在LOL 你在看书那么真的是low了。在我的公司有一两百号人,我知道玩LOL的很多,不过我知道就行在线学校的真的很少,两三个吧。而且都是偷偷摸摸在学习的(当然我就是一个嘻嘻)。
MOOC的学习,让我觉得自己的无知,看什么都是自己“不知道的”。读屏时代周围人不屑于阅读,更不要说学习。我在学习主动学习。
说点什么吧~
欢迎来到学堂在线广场~
在这里你可以玩活动,看资讯,晒笔记。
还可以交学友、发心情、聊人生。
在学堂的每一天,就从这里开始吧!
点击 广场指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