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区讨论详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综述
2016-09-18 19:48:17

一、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与中国本土的道教一起对传统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时期的《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明代《天工开物》被誉为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明代中国海上实力居当时世界第一,郑和曾带领船队七下西洋,在时间跨度、规模、里程上,都领先于哥伦布大航海;

清朝建政之初,励精图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日趋繁荣,史称“康雍乾盛世”。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特征:

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上,独尊儒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儒家还与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合,维护社会稳定;封建统治者也吸收法家思想、严刑峻法,维持专制统治。

社会上,实行以宗族家长制为核心的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就整体而言,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维护着社会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发展缓慢乃至停滞,形成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具体到十八世纪中晚期的中国,表面繁盛的中国到底面临着怎样的危机与困局呢?

一是人口问题:人口的急速膨胀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及自然资源等带来巨大压力。

二是行政层面或者说是国家治理层面的问题:收受贿赂成为官员补贴生活的主要手段之一,攀亲结故、派系纷争日炽,行政无能、制度松弛、世风日坏。

三是民间社会的动荡:有清一朝,反清复明的诉求与抗争从未完全止息,民间“秘密会社”如雨后春笋。

四是思想文化上专制:清代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尊奉程朱理学为正统;康雍两朝 “礼仪之争”,最终的结果是遣返耶稣会士,致使明清之际开始提升的中西之间文化交流阻断、西学式微。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发起革命,逐步确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美国、法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等也先后发生类似的革命或改革。这些国家利用国家机器,鼓励和保护资本,刺激商业,尤其是海外贸易和探险,与之相应的发明创造开始受到专利保护,学术研究、产业制造、商业贸易、军事政治开始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此过程中,近代世界历史中两大互相联系同时又互相矛盾的潮流开始凸显出来:

  一是从前互不联系或联系较少的各地区被整合为西方支配下的一体化的世界,相互之间联系和交往空前加强;

  二是世界在被整合为一体的同时又被分化为二,一是处于中心的、殖民的、侵略和掠夺的、日益富裕的资本主义列强,一是处于边缘的、被殖民的、被侵略和被掠夺的、日益贫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17至19世纪,在通往东方的路上,冒险性更强、野心更大的是英国和俄国。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先后派出卡思卡特、马嘎尔尼、阿美士德三个使团来华活动,所提要求基本相同,包括:派使驻京,在京设立商行,开放多处口岸贸易,以及割让珠山附近小海岛和广东省城附近地方各一处等。这些要求中侵略性极强,理所当然地为清朝政府所拒绝。 

俄国本来完全是一个欧洲国家,与中国并不接壤。16世纪下半叶,俄国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17世纪中叶,俄国武装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1689年和1727年,中俄先后签订《尼布楚条约》和《布连斯奇条约》,规定两国东段与中段边界。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

  一方面,英国国力迅速飙升:至1820年,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一半;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工业最先进的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中取得垄断地位。

  另一方面,1825年和1837年,英国先后爆发了两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和缓和国内矛盾,英国进一步加紧了对外扩张和掠夺。而中国出口的丝织品、茶叶则给英国造成巨大贸易逆差。

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了对华战争决定。同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起到了促进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客观的催化作用。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资本-帝国主义的通过发动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但是,中国毕竟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与连名义上的独立都没有、由殖民主义宗主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尚有区别,因此被称为半殖民地。

其二,封建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当中。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然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利用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导致中国经济既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又有新的资本主义因素,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错综复杂,其中有,中华民族和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等。但在这些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有两对。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这两对主要矛盾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第一,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第二,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起义形式反抗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第三,当国内战争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封建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这时两对主要矛盾共存。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怎样才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因为帝国主义列强绝不会自动放弃其在中国攫取的特权,封建主义势力也绝不肯自动放弃自己掌握的政权,所以,改良的方式不可能改变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

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概括为革命与现代化,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革命为现代化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从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回复:

还没有人发言哦,来抢沙发吧~

请先登录

说点什么吧~

学堂公告

各位MOOCer大家好 (^-^)V

欢迎来到学堂在线广场~

在这里你可以玩活动,看资讯,晒笔记。

还可以交学友、发心情、聊人生。

在学堂的每一天,就从这里开始吧!

点击 广场指南 了解更多

推荐活动

我要举报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