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什么吧~
绪论
一、什么是词
1.有固定的字数
2.律化的平仄
3.长短句
4.合乐应歌
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
古汉语四声音,现代汉语三声,但平声分为阴平,阳平
 
平: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 上声高呼用力强
去: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 入声短促急收藏
几种基本的五言律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几种基本的七言律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词与格律诗的异同
异:长短句、有弹性
同:固定字数、律化平仄、可重复、可跳跃
更方便用口语可减少凑韵
多变化
《词律》:调660 、体1180
《词谱》:调826、体2306
王国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 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三、词的起源
1.起源于隋唐说
最为认可,以燕乐为载体。
2.起源于中晚唐说
一个多世纪以前很有市场,直到《敦煌曲子词》的发现,里面有大量盛唐时期作品。
3.起源于诗经说
长短句的共性,但忽略了词长短句的规律性。
4.起源于六朝乐府说
例:
梁武帝《江南弄》
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躞蹀舞春心。舞春心,临岁腴,中人望,独踟蹰。
梁启超: “凡属于《江南弄》之调,皆以七字三句,三字四句组织成篇。七字三句,句句押韵,三字四句,隔句押韵……似此严格的一字 句,按谱制调,实与唐末之倚声新词无异。”
四、词的南方文学特性
1.词产生于南方
2.作者多系南方人
3.风格具有南方婉约绮丽的特点
4.唐代词人籍贯可考者均为南方人或在南方长期生活过
五、词的对仗
词是长短句,许多地方不适宜于用对仗,故必须一连两句字数相同时,对仗才是可能的;律诗的对仗有固定的位置,词没有千篇一律的固定位置;律诗对仗要平仄相对,词则不拘;相连两句字数不同时有时也能相对。
对仗种类:
1. 七言对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2. 鼎足对
人已静,睡初醒,酒初行。(吴子孝《诉衷情》)
3. 扇面对
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4. 韵脚对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风又飘飘,雨又潇潇…银字筝调,心字香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唐五代词概况
一、唐词
唐文人词: 盛唐:李白、张志和
                  中唐:刘长卿、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王建、司空图
唐民间词:敦煌曲子词
花间词:温庭筠、韦庄、孙光宪、鹿虔扆
南唐词:李璟、李煜、冯延巳
二、敦煌曲子词
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煌、千佛洞、藏经洞
《云谣集杂曲子》三十首是现在存最早的民间词。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
三、李白《菩萨蛮》、《忆秦娥》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菩萨蛮》这个词牌,开头是两个七字句押仄声韵,在这首词里押的是入声韵,织和碧都是入声,后面变为两个五字句都换为平声韵,楼和愁都是平声。下片的开头两句“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又换成仄声韵,立和急都是入声,最后两句又换成平声韵。
寒山一代伤心碧
伤心:非常、很,四川方言
后人对这首词的解读:
(一)思妇望归说
(二)羁愁思归说
从艺术上来讲,这首词写的笔调清疏淡雅、自然天成,运用了朦胧的错综的描写手法,造成词境时空的惝恍迷离。这首词导情入景,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很细致入微,所以被后代宋代人称为它是百代词曲之祖。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写得很凄婉,押入声韵。
运用典故:秦穆公女儿弄玉跟箫史学吹箫,在凤凰台引来凤凰,最后升天而去。(词牌,凤凰台上忆吹箫)
《菩萨蛮》和《忆秦娥》被郑樵《通志》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四、
刘禹锡《忆江南》
“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有关依曲填词的记录,标志着词体由选词配乐的萌芽状态发展到“以乐定词”的成熟阶段。
白居易《长相思》
花间词
一、花间词总论
《花间集》最早的一本文人词总集,由后蜀赵崇祚所编,于广政三年编成,共分为十卷,选录18位“诗客曲子词”,凡500首。
花间派词人:温庭筠、皇甫松、韦庄、孙光宪、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和凝、鹿虔扆、魏承班、李珣等。
《花间集序》:“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
花间词总体上的题材和风格倾向以“绮罗香泽”为主,有南朝宫体诗的特点。
《花间集》里的作品,词风浮艳,多写情爱。大多数为男词人写女性生活的“ 闺情”代言体,奠定了“ 词为艳科”的基调。
温庭筠被誉为花间派鼻祖,他在晚唐诗人中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在晚唐词家中,他填词最多,和韦庄齐名。花间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但是只继承了温庭筠词当中偏于闺情、伤于柔弱、过于雕琢的柔而软的词风,多数作品尽力描绘妇女的容貌、服饰和情态,辞藻艳丽、色彩华美,但是题材狭窄、内容空虚,缺乏意境的创造,其中也有少数作品能够脱去浓腻的脂粉气,具有开阔的生活内容,其中以韦庄词的成就较高。
花间派的词风直接影响了北宋词坛,一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
二、温庭筠其人及《菩萨蛮》鉴赏
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人,宰相彦博裔孙。少敏悟,才思艳丽,韵格清拔,工为词章小赋,与李商隐皆有名,称“温李”。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成,时号“温八叉”。
温庭筠有才无德,“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恻艳之词。”尽管存在着题材狭窄,用词轻艳的不足,但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律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一书中的评价为:“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刘融斋谓:‘飞卿精艳绝人。’差近之耳。”
温庭筠诗词集,据《新唐书·艺文志》,当时曾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10卷,《诗集》5 卷,《汉南真稿》10
卷,
又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诗文合集《汉上题襟集》10卷;今所见温庭筠之诗词,为《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中所保存者。现存诗310多首,有清
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现存词有王国维所辑的《金荃词》收70首,林大椿汇集《唐五代词》录70首。中华书局《全唐五代词》录69首。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暗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前两句是写妇人娇卧未起之状,写富丽之人未起床之前的仪容。
“小山”二字,学术界争议很大,有髪髻说、眉妆说、屏山说。其中沈从文先生认为是美人髮间的金背小梳,沈从文在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当中就指出中晚唐时是妇女髮髻效法吐蕃式样,或者上部如一棒锥侧向一边,加上花叉梳子点缀其间,但并不符合逻辑。也有的人解释为屏山,就是屏风上画的山水,重重叠叠的山,这一说法目前学术界多数是认可的。
“金明灭”是指太阳光透过窗帘照射进来。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三、四句为叙事,写女子起床后所做之事。“懒”和“弄”兼写人的情态。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过片承上,照花句叙述,花面句描写,写女子化妆后簪花,更见其精致艳丽。
“新贴绣罗襦”一句似承上叙述女子的服饰,其实意图在引出落罗衣上的图案,鹧鸪之“双双”称出人物之形单影只
末句“双双金鹧鸪”暗示主题,振起全篇。上文之所以懒画眉、迟梳洗者,皆因有此一段怨情蕴蓄其中也。
本词充分体现了温庭筠词“浓艳细腻、绵密隐约”的特点。
三、花间别调 ——韦庄词鉴赏
韦庄(836?—910),字端己,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虽出身 于世家大族,但至唐末五代之际, 其家族早已衰落。他早年的经历已 不可详考。
僖宗广明元年(880),韦庄在长 安应举,时值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 身陷乱军之中。两年后,韦庄逃出 长安,寓居洛阳,并写出了著名的 长诗《秦妇吟》, “内库烧为锦 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人称 “秦妇吟秀才”。
此后,韦庄又到处飘泊,至昭 宗景福二年(893),他再次入京应 试,却不幸落第。第二年,年约 59岁的韦庄始进士及第,授校书 郎之职。
      
昭宗天复元年(901),韦庄入蜀依 王建。天祐四年(907),王建建立前 蜀政权,蜀之开国制度、号令礼乐, 多出于韦庄之手。武成三年(910), 卒于成都花林坊。
       
花间词风
在唐五代文学史上,“诗庄词媚” 作为一种带有普遍性和群体性的创 作倾向,是自“花间”诸人开始的。
        (1)韦庄那疏朗的词风使《花间集》在 一片浓香腻粉之中,也时有缕缕清风吹 过,故被后人称之为“花间别调”;
        (2)韦庄词创作的主要成就及其对词 史的重要贡献,还表现在个性化的显现和抒情性的加强。
菩萨蛮(其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 凝霜雪。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风光的秀 丽怡人,赞美了江南美女的姣好可爱。然而这一系列描写,都是无可奈何强作的自我安慰之语, 用以反衬自己的思乡哀愁。此词正作于883年至江南周宝幕 府后,此时关中及中原均有战 事,江南平静,故云:“人人 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 老。”其时长安(韦之家乡) 尚为黄巢所占,故曰:“还乡 须断肠”也。此词不用曲笔,不假雕饰,一气 直下,略无挂碍,临了以“未 老莫还乡”一句陡转,反跌出 “还乡须断肠”,似直而纡, 似达而郁,暗视出伤时念乱、 无限悲凉的情怀。以直笔写曲情,弥觉深切。
 
四、鹿虔扆 《临江仙》
鹿虔扆,生卒年、字里俱无考。 初读书古寺,见画壁有周公辅成 王图,期以此见志。后蜀进士, 累官学士。
广政间(938-950),出为永泰 军节度使,进检校太尉,加太保, 因称鹿太保。在后蜀时以擅写小词为孟昶(后蜀君主)所宠幸,时人忌之,与 欧阳炯、韩(琮)[昭]、阎选、毛文 锡号曰“五鬼”。蜀亡,不仕。
     
临江仙
金锁重门荒苑静, 绮窗愁对秋空。 翠华一去寂无踪。 玉楼歌吹, 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藕花相向野塘中。 暗伤亡国, 清露泣香红。
沉郁顿挫,充满沧桑悲凉之感。 杨慎云:故宫禾黍之思,令人黯然。 此词比李后主《浪陶沙》词更胜。 (《花间集评注》引)
李冰若云:太白诗“只今唯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已开鹿词先路。 此阕之妙,妙在以暗伤亡国托之藕花。 无知之物,尚且泣露啼红,与上句“烟 月还照深宫”相衬,而愈觉其悲婉。其全词布置之密,感谓之深,实出后主 “晚凉天净”词之上,知音当不河汉 斯言。 (《栩庄漫记》)
   
这首小词将读者带进了一个重门深锁、绮窗紧闭的废苑,展现了一个月照深宫、残荷泣露的画面,增添了作品凄清的色彩、悲怆的氛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哀伤的心境。
  
以我观物,寓情于景,在物中隐藏着我, 在景中注入了情。读者在欣赏这首词时, 也自会反过来,由物及人,由景及情,从 词中呈现的那一荒寂凄凉的境界,进入作 者的内心世界,看到他的哀伤的心境。
赋情与景,把原本无知无情的景物 写得似乎有知有情。
明笔与暗笔错杂运用,以暗笔写昔 日的繁华来反衬今日的荒凉,使得这一 荒凉景象更加可悲。
使用拟人化手法的同时,也交叉重叠地 使用了衬托手法,增强了艺术效果。
 
说点什么吧~
欢迎来到学堂在线广场~
在这里你可以玩活动,看资讯,晒笔记。
还可以交学友、发心情、聊人生。
在学堂的每一天,就从这里开始吧!
点击 广场指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