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区讨论详情

【暑期班】普通生物学--细胞与分子(1)
2016-08-18 10:04:52

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 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2、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3、细胞是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4、细胞是繁殖的基本单位,是遗传的桥梁。 5、细胞还是生命起源的归宿,是生命进化的起点。

     

特征:

相似的化学组成具有脂-蛋白体系的细胞膜具有相同的遗传装置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

 

原核生物的主要代表是细菌,除细菌之外,还包括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 氏体、放线菌和蓝绿藻等。

古细菌:产甲烷菌,嗜热酸菌、嗜盐菌和硫氧化菌等等,除了这些特殊的细 菌之外,其他的原核细胞被称为真细菌。

原核细胞、古核细胞、真核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原核细胞的主要特征:

原核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只有拟核,DNA 分子裸露;原核细胞无核被

膜;. 原核细胞没有膜包裹的细胞器,也没有细胞骨架系统, 但有核糖体;原核 细胞的增殖的方式是无丝分裂,真核细胞是有丝分裂。

 

质膜的结构与基本成分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明了生物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生物膜的特点:

1、磷脂分子以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极性的头部朝向水向,形成磷脂双分子 层,脂分子是组成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成分。 2、蛋白质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脂双层分子中,或结合在其表面,分布是不 对称的。 3、生物膜是磷脂双分子层嵌有蛋白质的二维流体,具有流动性。  4、在细胞生长和分裂等整个生命活动中,生物膜处于动态变化中。

 

生物膜的主要成分:脂质、蛋白质和糖类。

1)脂类:甘油磷脂、鞘脂和固醇。其中,甘油磷脂为 3-磷酸甘油的衍生 物,它构成了膜脂的基本成分,占整个膜脂的 50%以上,是两亲性分子。

2)蛋白质:整合膜蛋白、外周膜蛋白、脂锚定膜蛋白。

 

膜蛋白的主要功能:

1、膜转运蛋白,如通道蛋白或载体蛋白,选择性地介导小分子物质的跨膜 运输;  2、具有酶的功能,例如,质子 ATP 酶等,利用 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跨膜 运送 H+ 3、细胞表面的受体,与激素结合之后,将信号传递到胞内,引起胞内一系

列的生化反应。 4、细胞之间的识别标志:糖蛋白的糖链 5、形成细胞间的连接,如紧密连接和间隙连接都由膜蛋白形成; 6、作为细胞骨架的附着点,形成锚定连接。

 

 

生物膜的特点: 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流动性

膜脂具有流动性

膜脂的流动性:主要是指膜脂分子的侧向运动,也就是一个磷脂分子与相邻 的磷脂分子不断地交换位置,从而实现侧向扩散。

不对称性

膜脂的不对称性:膜脂分子在膜的脂双层中呈不均匀分布。糖脂,位于 细胞外侧 磷脂,内外层种类和数量不同。

生物学意义:磷酸化的磷脂酰肌醇的头部基团都是面向细胞质一侧。磷脂酰 肌醇被磷酸化后,变成 PIP2 分别激活两条不同的信号通路。

膜蛋白的不对称性:膜蛋白在质膜上有明确的方向性。

 

 

质膜的功能: 

1、为细胞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内环境 2、选择性的跨膜运送物质 3、提供细胞识别的位点

4、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 5、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

 

 

膜转运蛋白有两类:载体蛋白、通道蛋白。

 

载体蛋白:与特定的溶质分子结合,特异性高;通过构象改变来介导物质的 主动或被动运输;通常只转运一种类型的分子。

在生物体内,不同部位的生物膜都含有一套与该膜功能相关的一些载体蛋白,

 

通道蛋白

1、离子通道:主要运送无机离子,只介导小分子物质的被动运输。对离子 具有选择性,取决于通道的直径形状与带电荷氨基酸的分布。 2、孔蛋白: 革兰氏阴性菌的外膜,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外膜,选择性较低。 3、水孔蛋白: 快速跨膜转运水分子。

离子通道的调控开关:膜电位变化、化学信号、压力刺激。

离子通道分类:电压门控的,配体门控的和应力激活的。

 

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

 

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有三种方式:简单扩散、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简单扩散:不需要转运蛋白协助、不需能量;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 向的跨膜转运;转运的动力来自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

 

被动运输:溶质分子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运输,在膜转运蛋白的协助 下的跨膜转运方式,又称协助扩散。由通道蛋白或载体蛋白介导,不需要能量。

动力来源:物质的电化学梯度。

 

主动运输:是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化学梯度,由低浓 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需消耗能量。

分类:ATP 直接供能、ATP 间接供能、光驱动

间接消耗 ATP 的协同转运是 Na+-K+泵(动物细胞)或 H+泵(植物细胞)与 协同转运蛋白合作完成的。

 

 

细胞连接: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的接触部位形成特殊的连接结构。

分布:在紧密靠拢的组织,如上皮组织中常见。

 

分类:

1、起封闭作用的——屏蔽连接

 2、机械附着——锚定连接

3、化学通讯——通讯连接

屏蔽连接: 是将相邻的细胞质膜紧密连接在一起,相互之间没有间隙。

紧密连接:是屏蔽连接的主要形式,存在于脊椎动物的上皮细胞之间。

紧密连接作用:封闭,形成渗透屏蔽;隔离。

锚定连接:是通过细胞骨架系统将相邻细胞或细胞与基质相连的结构,连接 形成一个坚挺、有序的细胞群体。

 

线粒体和叶绿体

 

1)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 叶绿体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在糖分子中。 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类囊体(构成基粒)、外膜、内膜、膜间腔、叶绿体 基质。类囊体膜上分布有光合色素、光系统和电子传递链,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就 在类囊体膜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固碳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基质中分布了环 DNA 分子与核糖体。

 2)线粒体的作用:通过生物氧化作用,将储存在有机分子中的化学能转变 成生物体可以利用的 ATP 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外膜、内膜、膜间腔、嵴(为了扩大内膜表面积)。 内膜上分布了多个电子传递链和 ATP 合酶。基质中分布有环状 DNA 分子与核糖

 

 

细胞的内膜系统:

内质网、高尔基器、溶酶体、胞内体和分泌泡等。 细胞内膜系统的功能:各区室通过生物合成、蛋白质修饰与分选和膜泡运输 等机制来维持动态平衡。

 

1)内质网结构:由膜形成的小管与小囊状的潴泡组成。 内质网分类:粗面内质网:合成分泌性蛋白和多种膜蛋白光面内质网:脂类合成、糖类代谢、药物或毒物的解毒等

2)高尔基器结构:由扁平的膜囊堆叠在一起。 高尔基器功能:蛋白质、脂类的分选与运输蛋白质的糖基化及其修饰多糖合成  蛋白质的加工、合成和分选:游离的核糖体与 mRNA 结合后,会有两个去 向: 1、共翻译转运途径 2、后翻译转运途径。

 3)溶酶体:单层膜围绕的囊泡状细胞器,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内环境 酸性,pH5 左右。由高尔基体产生,大小各异溶酶体功能:标志酶是酸性磷酸酶,可以消化从外界吞入的食物颗粒,也可 以消化和降解细胞本身产生的废弃成分。

4)液泡: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单层膜包被的细胞器。 液泡的功能: 1、储藏:是储藏糖、蛋白质、脂肪的中心 2、是植物细胞的代谢库,调节细胞内环境 3、液泡中含有多种色素

1.3.4 细胞骨架-微丝 

细胞骨架分类: 1、微丝或肌动蛋白丝 2、微管 3、中间纤维丝 微丝的结构:实心的,直径约 7nm,以右手螺旋形式相互缠绕的肌动蛋白丝 组成。 微丝在细胞内的分布:微绒毛、细胞皮层、细胞基质、胞质分裂环。细胞内

 

 

大部分微丝都集中在皮层。 微丝的功能:维持细胞形态、改变细胞形态与细胞迁移、细胞质分裂、胞内 物质运输、肌纤维收缩。

 

微管:由微管蛋白装配成的管状细胞器结构。微管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结 构。 微管的作用:细胞器定位、细胞内运输、细胞分裂、细胞运动。 微管有 3 种类型:

1  单管:由 13 个球形亚基环绕而成二联体:由 A 管和 B 管组成,其中,A 管是完全微管,B 管是不完全 微管,由 10 个亚基构成,另 3 个亚基与 A 管共用三联体:A 管是完全微管,B 管和 C 管都是不完全微管 2、微管组织中心: 细胞内能够起始微管成核作用的结构, 包括中心体和基体。  中心体的作用:负责组装细胞内的微管,参于纺锤体的形成,调控细胞 分裂。基体的作用:负责组装鞭毛和纤毛中的微管。 3、微管参与形成的细胞器或结构:基粒(体)、中心体、纺锤体、鞭毛、纤 毛、轴突 ①纺锤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一种与染色体分离直接相关的细胞装置。纺 锤体主要由成束的微管和与微管结合的蛋白组成,两端为星体。 组成纺锤体的微管:包括动粒微管、极微管和星体微管三种。 ②鞭毛:细胞表面突出的,由微管组成的细胞结构 功能:细胞运动、细胞 分裂、信号传导、动物发育等

 

中间丝结构:是一种绳索样的结构, 8 根中间丝蛋白组成的原纤维构成一 种圆柱状的结构。直径 10nm 左右。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结构。 在动物细胞内,中间丝具体分布:细胞质内、核被膜内侧。 中间丝的作用:机械支撑作用,固定细胞器。 三种细胞骨架的比较:微丝(肌动蛋白丝)在细胞内分布广泛,主要位于细胞膜下的皮层中, 在胞内产生张力,与细胞运动相关。微管比肌动蛋白丝坚硬,一端与中心体相连。与细胞器定位、细胞内运输、细胞分裂、细胞运动有关。中间丝位于核被膜内面,或在细胞质中伸展,并通过锚定连接将相邻细 胞连成一体,增强机械应力。

 

细胞核与染色质 

细胞核的组成,由外向内包括核被膜、染色质、核仁和核基质。

 

 1 核仁: 核糖体的加工厂,rRNA 的合成和加工,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 2、核基质: 维持细胞核的形态,固定与细胞核活动有关的装置。 3、核被膜:双层核膜、核纤层和核孔复合体 主要功能: ①将细胞分成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  细胞核:DNA 复制、RNA 转录与加工细胞质:蛋白质的翻译 ②调控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  4、染色质:间期细胞核内由 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 RNA 组成的 线性复合结构, 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染色体: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特定阶段, 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 状结构。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异同点 具有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但包装程度不同, 构象不同。染色质与染色体是 在细胞周期不同的功能阶段可以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染色质的基本构成单位——核小体 核小体的结构:核糖体分类:游离核糖体、膜附着核糖体 从结构与化学组成来看,二者是完全相同,但是,它们所合成的蛋白质的种 类却不同,各有分工。游离型核糖体:合成非分泌蛋白,包括胞内所需可溶性蛋白,以及细胞 器的膜蛋白。膜附着型核糖体:合成可溶性的分泌蛋白,细胞膜膜蛋白。 信号肽学说:指导分泌性蛋白质在糙面内质网上合成的决定因素是信号肽, 信号识别颗粒(SRP)以及内质网上的 SRP 受体。 核糖体在细胞内常以多聚核糖体的形式存在,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大 大提高了蛋白质合成的效率

回复:

还没有人发言哦,来抢沙发吧~

请先登录

说点什么吧~

学堂公告

各位MOOCer大家好 (^-^)V

欢迎来到学堂在线广场~

在这里你可以玩活动,看资讯,晒笔记。

还可以交学友、发心情、聊人生。

在学堂的每一天,就从这里开始吧!

点击 广场指南 了解更多

推荐活动

我要举报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