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区讨论详情

【暑假班】生活、艺术与时尚:中国服饰七千年——隋唐
2016-08-14 09:41:40

隋唐

 

纹样

宝相花等

 

服制

男服

隋唐时期,中国在政治上又一次南北统一。但是此时的那个服装却分成两类:

一类继承了中原地区农耕文明,传统的汉式冠冕衣裳用作祭服,朝服和较朝服简化的公服;

另一类则吸取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使用便捷、实用的幞头,圆领缺骻袍和乌皮靴,用作平日的常服。

 

隋唐朝以前,中国历代政府所制定的各种服饰制度多针对朝、祭礼服而言。隋唐以后,公服和常服也纳入了服饰制度的范围,从而补充和完善了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建设。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服饰的双轨制,适应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社会礼仪等级制度和日常实用的需要。

 

汉式礼服

自公元582年即位始,隋文帝杨坚为建立一个广阔的新都城,开始修建连通两条中国最大的河流。流经中国中部的长江和流经中国北方的黄河。大运河的建造为中国南北交通往来起到了一定的便利作用。与此同时,隋文帝开始对与政治统治秩序的确立密切相关的舆服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他认为北周的冠服制度主要承袭了北魏“胡制”,与隋朝的政治状况不相适应。于是采纳大臣的意见,放弃北周服制,采用东齐之法,颁布“衣服令”。但因事属草创,各种冠服并不齐备、这次的服制改革只是虚具令文并没有具体实行。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即位之后,就开始了创造衣冠制度、实行常服、公服、朝服和祭服的四等服饰制度。

并对皇帝、皇太子、诸王、内外文武官员,在不同场合的着装都做了具体的规定:皇帝服装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远游冠、武弁、帽、白帢、帻等有九等。太子服饰有六等。其他官员依品级各有等差、在对原有衣冠礼器做调整的同时,隋朝还将服色与官职相联系,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服色制度。

唐朝冠服

在继承隋制的基础上有所损益。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定《衣服令》:

皇帝冠服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共十二种

皇太子冠服有衮冕、逺游冠、乌纱帽、弁服、平巾帻、进徳冠共六种

羣臣之首服有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弁、武弁、弁服、进贤冠、逺逰冠、

法冠、髙山冠、委貌冠、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共十八种。

 

圆领常服

尽管服饰礼制完备,然则《衣服令》颁布不久唐太宗在“朔望视朝以常服及白练裙、襦通着之”。在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中,就绘有身穿常服的唐太宗形象。

显庆元年(656),高宗规定“诸祭并用衮冕”,只在皇帝十二等服饰中保留了大裘冕和衮冕。

皇太子服在唐高宗永徽,以后唯余衮冕、具服和公服。

开元十一年(723),玄宗又废大裘冕,皇帝的服装只用衮冕服、通天冠服和幞头常服三种

“诸服,虽着在令文,不复施用。”

自中晚唐时,冠服制度更趋简化,连衮冕和通天冠也逐渐退出了实用的领域,成为具文。

贞元七年(791),唐德宗受朝,基本上的就是穿常服。如果说这时皇帝穿常服受朝还只是出权宜,到唐文宗时,常服受朝就已成为惯例。

史载,开成元年(836),文宗“常服御宣政殿受贺”。元正受朝及改元,都是朝廷特别注重的隆重场合。

可知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礼服的角色已逐渐让位于常服。

自隋唐以降,将常服纳入服色制度,一方面使服色制度更趋严密,并扩大了其适用范围。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常服的各种规定渐趋严整,使得在日常生活中服用的常服,逐步取代了朝服、公服的地位。

常服在国家服饰体系中的地位虽次于祭服、朝服、公服,使用非常普遍。唐代常服为幞头(折上巾)、圆领缺胯袍、乌皮靴。唐代的圆领袍,他是一种其实两侧开跨,有襕。如果加襕,又称“襕袍”。圆领袍也被称作团领袍或盘领袍,品官常服的最初形态与士庶常服和劳作马乘之服差不多。都是窄袖、下摆掩至小腿中部,唯一明显的区别就是不开骻、加襕。

虽然只是常服,但其特征不十分符合汉民族传统的仪礼观念和审美取向.

于是在神龙至开元年间,品官常服逐渐发生了演变:袖口和袖根变宽,下摆变长,衣身变宽大。

唐代品官常服的形制相同,唯以颜色和纹案区别等级。士庶常服以开骻袍衫为主。

圆领袍,亦称团领袍,是指在于右襟需固定于左肩之上,然后顺左肩向腋下掩盖,其领部正适合纽扣闭合。而圆领缺骻袍属于胡服系统,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着装的服式,

除祭祝典礼之外,平常均可穿之。圆领衫在唐代属于常服,各个阶层都可以穿。

 

幞头

 

 

 

 

銙带

如果说簪、钗、步摇和梳背是唐代宫廷贵妇的首饰专属,那么,銙带则是唐代宫廷男性显贵的服饰特色.銙带是中原农耕服饰文化系,取得北方胡服的“蹀躞带”北周时称“环带”至唐初定名为“銙带”

南北朝至隋代天子革带附十三环到了唐代的时候呢带环数量开始减少銙带不系蹀躞

只剩下装饰性的带銙它是由带鞓、带銙、带头、带尾四部分组成带鞓是带的主体一般来说是由两段皮革做成外面裹以红、黑绞或绢即文献所谓红鞓、黑鞓

带銙是镶嵌在带鞓上的牌饰是腰带等级区别的主要标志

据《新唐书·车服志》:“一品、二品銙以金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银庶人以铁。”

唐时已用的銙带制度至宋代不仅制作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銙带等级也更为细致和繁复

銙带的等级标志除质地、数量、图案外还有重量的严格规定这样,同为金有花纹不同者有重量不一的区别宋朝腰带牌饰质料主要为玉许施于公服,犀非品官不得用铜、铁、角、石、黑玉之类民郡县吏伎术等人皆可服用牌饰形状有圆有方有椭圆有鸡心花饰图案主要有:球路御仙花、荔枝师蛮、海捷、宝藏、天王、八仙犀牛、宝瓶、双鹿行虎、洼面、戏童、胡姜、凰子、宝相花、野马

 

 

 

乌皮靴

中原传统汉服的鞋类无论质料,多为低帮浅鞋。而西域或北方游牧民族鞋多具高统。

战国时期,靴主要为军人使用,并没有在民间普遍使用。秦时只有骑兵和少数铠甲扁髻步兵穿靴,大部分将军俑和兵俑都用行滕着履而没有着靴。到南北朝以后,在大量北方民族涌入中原地区的同时,北方民族的服饰因素也一同带入中原。该时期无论官民都普遍穿靴 但除军用外,正式场合穿用则为非礼。

唐承隋旧制,无论贵贱高低均可穿靴。

 

品色服

到了唐代以后就都穿一样的衣服,那么你就没有办法再从帽饰上来区分。那怎么办?又开始有了一个新的一个替代的符号,就是服饰。区分身份贵贱,官位高低等序,“品色服”制度开始使用。

品色服,就看衣服的颜色你就知道他的等级,他的官职是什么、

据《隋书·礼仪志》记载,隋炀帝大业六年则明确规定:

五品以上,通著紫袍

六品以下,兼用绯绿

胥吏以青,庶人以白

屠贾以皂,士卒以黄

至唐上元元年

《旧唐书·高宗纪》记载:

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

金玉带就是带跨

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

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

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九品职官服色各异

清楚地显示出穿者的身份等级,品序大小。自从品色服制度实施之后,“青红皂白”便成为了官服和民服用色的界限分野、

据《宋史·舆服志》记载:

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怜人

只许服皂、白衣、铁、角带,不得服紫

至明代,官服使用的红色、青色也被禁服。

青色是中国古代中下层官吏服饰的颜色,唐代和宋代的时候将这个青色定位八九品服色、

可以说青衫是唐宋时期中国古代仕途中最低的等级。比青衫等级略高一点的是绿色。在五行学说中,绿色是植物的颜色,是木的象征。汉成帝时规定青绿为民间常服后世也一直被定作平民的服色。中国古人忌戴绿帽其原因有四:

第一,从更远古时代的习尚看,碧、绿、青等色,是轻贱不尊贵的标志,汉代绿巾为庖人(宰夫)、卖珠人等贱人所戴。这种颜色即颜师古说:“绿帻,贱人之服也。”,典卖妻女以求食者所戴;

第二点就是,卖儿卖女的人才带着个,所以为人所不齿;

第三,为罪人所戴;

第四,为娼优所戴;以龟头(开设妓院以妻女卖淫之人)为绿色。

在后世的时候一般,没有戴绿帽的这个习惯、

黄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五行学说中,黄色是中央土的象征。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居五色之中,是“帝王之色”。这体现了古代对地神的崇拜。渊源于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佛教也崇尚黄色,和尚、喇嘛的袈裟皆为黄色。

汉灭秦而为土德,因此尚黄。东汉的儒家为了抬高君权,突出了“五行”,和“五方”中“土居中央”的观点,把土说成是一切元素的根本、汉武帝时期,国势鼎盛,故开始“改正朔,易服色”,确立正统。汉始改从土德,汉代为中央集权制,所以位中,故尚黄。三国曹丕接受了这一说法,定黄色为正色之首。隋代政府尚不禁黄,隋文帝听朝时着赫黄色文绫袍,与朝臣同服,大臣也穿黄色。唐代的时候,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服?、絁、布,色用黄白。至唐代已确立赤黄色,为皇权独有。从宋代开始,由于强调皇权的高度集中,黄色成为皇室专用色,僭用、滥用就会获罪、明洪武三年规定,庶人戴“四方平定巾”,配染色盘领衣,不许用黄色、到了清代,黄色不但是皇帝贵族所用。又将不同的黄色也分出等级尊卑

在《皇朝礼器图式》就讲。因穿者不同,对黄色的具体色泽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皇帝皇后

龙袍用明黄色;皇太子皇太子妃龙袍用杏黄色;皇贵妃龙袍用金黄色;嫔龙袍用香色杏黄色等等。

 

 

女服

隋唐女装的空前繁荣,不仅丰富美丽雍容大度,且形式多样。纵观隋唐五代,三百余年的女性服饰,大致经历了小襦长裙、男装胡服和博衫阔裙的三个阶段。

 

在初期,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女性服饰承汉魏北朝遗风。以小衣长裙为主的襦裙式,即小袖短襦,和腰束至腋下的长裙为主。这个时期的色彩呢,较深,少施粉黛,佩饰简约。到中期的时候呢,盛唐时期,胡服、男装、戎装,三种服饰风格同时流行。到了唐代晚期的时候呢,

流行体态丰满,衣领袒露,衣博裙阔,袖口宽大,衣裙艳丽,簪钗耀眼、

 

唐代女性 在身穿长裙时,多将裙腰提至胸口,形成了“高腰掩乳”的独特风貌。

唐代女裙颜色绚丽,尤以红裙为尚。因为红裙一般是用石榴花染色而成,所以唐代长裙又有石榴裙之称。此外,绿色之裙也深受妇女的青睐时谓“碧裙”“翠裙”或“翡翠裙”唐代宝相花印花绢褶裙也是绿色的

短襦长裙

 

 

粉胸半掩疑暗雪——袒胸装

中国传统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要求严格,不仅是不能穿男装,而且还约束其举止。

就是桎梏其思想,还要将身体紧紧包裹起来,不许稍有裸露。但唐代国风开放,女子的社会地位和活动空间极大提高,着装风气也开先河,以袒颈露胸为时尚。袒胸装的流行与当时女性,以身材丰腴健硕,以皮肤白晰粉嫩晶莹剔透为美的社会审美风气分是不开的。

 

女为胡妇学胡妆

唐朝政策开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往频繁兼收并蓄异域文化。所以这个唐代女性的社会生活,也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姿态。在开元天宝年间,西域文化大规模传入,妇女们或女效男装,圆领袍,头裹幞头,。或学胡服多穿翻领窄袖袍,头戴胡帽,这称为唐代服装流行非常重要的风尚。唐中期,汉胡文化大融合,胡舞盛行。从对胡舞的崇尚发展到对胡服的模仿,从而出现了“女为胡妇学胡妆”。

唐代女性穿的胡服集中表现在羃銐、帷帽、胡帽和回鹘装的流行上。


回复:

还没有人发言哦,来抢沙发吧~

请先登录

说点什么吧~

学堂公告

各位MOOCer大家好 (^-^)V

欢迎来到学堂在线广场~

在这里你可以玩活动,看资讯,晒笔记。

还可以交学友、发心情、聊人生。

在学堂的每一天,就从这里开始吧!

点击 广场指南 了解更多

推荐活动

我要举报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