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史前至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早期文明和建筑形态(远古~公元前21世纪)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夏商时期建筑(前21世纪~前11世纪)
《礼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
《诗经-大雅》:“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周代建筑(前11世纪~前221年)
城市形态:大小城制度
建筑形态:高台建筑类型普遍出现、轴线规划的思想
等级制度:最基本要尊崇的原则
斗拱的使用:开始出现
砖的使用:战国砖量大,尺寸有规律
瓦的使用:春秋时仍不普遍,战国时瓦的尺寸一般都很大
工匠:鲁班
1 为什么一些原始人选择巢居,而另一些原始人则选择穴居?
2 现在还能见到类似巢居或穴居的居住模式吗?请举例说明。
3 为什么起源于夏商的高台建筑,到了周代特别流行?
1.在低洼的地方,人们营造像鸟巢一样的东西,把建筑架在木杆、树上 人生活在当中
在高的地方可能人就挖一个洞 住在洞里面。
2.能。在东南亚的一些地区,云南贵州的一些地区侗族的村寨、傣族的村寨
3.文献记载说:“室高足以辟润湿”就是你要在一个高台上 你的室内才会干燥
要不然室内是湿的 人住在里头不舒服,所以住的地方 要选择比较高爽的地方;高台建筑有一种山岳崇拜的根源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中国建筑
秦汉时期的中国文明与城市
秦汉时期的宫室
秦汉时期的住宅,墓葬和其它建筑类型
秦汉时期建筑与城市的主要特点:建筑规模巨大;建筑类型多样化;结构技术不断完善,中国木结构体系基本形成;砖瓦等人工材料大量应用;建筑装饰的多样化。
1.你认为秦咸阳是如何“法天象地”的?
2.为什么汉代的第一位皇帝刘邦开始并不同意修建壮丽的宫殿?后来为什么又同意了?
3.汉墓的类型非常丰富,请从材料和形式两方面谈谈你所知道的汉墓类型。
1.我们说的所谓“法天象地”秦朝的宫殿,如果把它和咸阳冬至日的星空来对照的话
我们会发现在咸阳的冬至日晚上当你遥望星空 然后你把星座图画下来的话,它很多重要的宫殿都和当时那个时间的星座的位置是相关的。秦咸阳宫的遗址一直连到我们的东海之滨
到锦屏山 它都有一种轴线的关系在里面。
2.当时萧何回答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亡以重威。”就是不盖一个这样的宫室
你怎么能体现你帝王的尊严呢?而且你现在盖了,你的后代人就不用盖了,不用再花钱了
刘邦是接受了这样的一个想法,后来刘邦的大臣们按照来觐皇帝的礼节来崇拜他的时候
他自己说了一句我今天才知道皇帝之贵。当时的宫殿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个国家统治象征来建造的。
3.汉阳陵(汉景帝的墓)里头俑的尺寸比兵马俑要小很多很多。各个部门有厨房、有其它的各个部门甚至有专门为他养的牲畜;北京的大葆台汉墓叫“黄肠题凑”然后把它堆叠在(墓穴)里头;汉代的砖石墓葬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砖结构在墓葬当中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在麻浩崖墓当中还出现了佛像;石阙现在保留下来的数量比较多是登封太室山(嵩山);在四川雅安的高颐阙现在保存非常完整的石阙。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建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明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和宫殿
曹魏邺城的主要特征:
宫城在北,市、里在南。
自城南面正门有主街直抵宫门、夹街建官署、构成全城中轴线。
突出宫殿、官署,其余分列左右,体现出明显的秩序。
但限于原布局,宫城偏在西北,并不居中。
与西汉长安主宫在南、以后陆续增建多宫,与官署、居里杂处和东汉洛阳南、北宫充塞全城,隔断东西交通的布局全然不同,开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新模式。
引河水进城内,在干道两侧形成纵横的街渠系统,又在部分大道傍建有步廊,进行绿化。
北魏洛阳奠定了中期封建社会的城市规划制度:
1.城以宫为中心,郭以城为中心;
2.继承前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城郭分工的传统;
3.整个城市规划采取以宫为中心的主体规划结构形式,突出了中心区的主导地位;
4.宫城仍为前朝后寝,宫北为御苑——华林园
5.居住区以职业、阶级划分,仍采用里坊的形式
6.采用传统的分级和方格网道路系统。
北魏洛阳城市规划意义:1.秦咸阳、汉长安后的一个转折点;2.东汉以来营国制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佛教的发展及佛教建筑的繁荣
佛教及佛教建筑的中国化:
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经历了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过程,在寺庙形式和佛的形象上日益汉化就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步骤之一。
崇拜:从抽象到具体
从早期佛教徒以对藏有舍利(佛骨)的塔膜拜、观像诵经、冥思禅修为主要活动方式,不易吸引广大民众。为了把佛经中所说佛的神通伟力、济世救人事迹和佛国之安乐表现为大众可见形象,佛像和壁画的作用就日益显得重要而有效。
建筑:从佛塔到佛殿
佛寺最初以塔为中心,佛像设在塔中。但佛塔内部狭小,以中国传统观念衡量不够威严庄重,像的大小和数量也受限制,遂逐渐产生另建佛殿以安置佛像的需要,佛殿在寺中逐渐取得和佛塔并重的地位。重要佛寺的大殿宛如宫殿,设在佛殿中的佛像也逐渐由印度人的形象、服装改变为汉族或中国少数民族人的形象和服装,加上周围陈设的坐具帷帐,就俨然是在宫殿中帝王的威严了。这样,一些由国家建的大型佛寺就逐渐宫殿化了。
舍宅为寺:寺宅同构的现实基础
佛寺中国化也和信徒为积功德大量舍宅为寺有关。这种由住宅改建的寺受原有住宅布局的限制,大多不能很规范。有的第宅小,无地建塔,只能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有些有宅园的住宅,舍为寺后,寺中也出现了园林。很多舍出之宅在都城或大城市中,这就为佛教在都城及大城市中日渐广布创造了条件。
1.曹魏邺城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与北魏洛阳的区别又是什么?
2.佛教中国化后,中国塔和印度的塔的区别有那些?请从形式和功能两方面加以比较。
1.曹魏邺城的主要特征:宫城在北,市、里在南。自城南面正门有主街直抵宫门、夹街建官署、构成全城中轴线。突出宫殿、官署,其余分列左右,体现出明显的秩序。但限于原布局,宫城偏在西北,并不居中。与西汉长安主宫在南、以后陆续增建多宫,与官署、居里杂处和东汉洛阳南、北宫充塞全城,隔断东西交通的布局全然不同,开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新模式。引河水进城内,在干道两侧形成纵横的街渠系统,又在部分大道傍建有步廊,进行绿化。北魏洛阳奠定了中期封建社会的城市规划制度:1.城以宫为中心,郭以城为中心;2.继承前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度城郭分工的传统;3.整个城市规划采取以宫为中心的主体规划结构形式,突出了中心区的主导地位;4.宫城仍为前朝后寝,宫北为御苑——华林园5.居住区以职业、阶级划分,仍采用里坊的形式;6.采用传统的分级和方格网道路系统。
2.中国塔与印度塔相差甚远。虽然塔的基本东西——窣屠婆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但是中国塔将窣屠婆与中国佛教自身发展特色结合于一体,中国塔有中国塔的特征。印度式塔体型甚大,几个连为一体,塔身有着烦琐的雕刻,而中国的塔是一个一个的单体建筑,彼此没有什么关系。此外,印度塔的塔身多为半球形覆钵式,而中国塔的塔身则以古建筑中的亭、台、楼、阁为蓝本,创造出独具风韵的结构样式。不过,印度的古塔基本上都采用喇嘛塔的形象,从中启发出中国喇嘛塔的式样。在印度及其他佛教国家的寺院里,塔显然处于中心位置。但在中国,佛寺的中心大多不是塔,而是大雄宝殿。塔所内含的佛性神义,虽有所保留,但还有被赋予其他意思的,像浙江杭州的保俶塔、福建晋江的姑嫂塔、山西永济的鸳鸯塔等,结合了民俗、传说、戏曲等内容,因而又成为乡情或爱情的象征。 第二节 佛教建筑石窟寺与园林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窟寺
从北朝石窟寺建筑形象所见木结构建筑的发展过程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园林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其一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秦汉园林的特点:面积极大,以未加工的自然风光为主;
园林中包括了部分宫室建筑;
苑的主要功用是供帝王射猎行乐,故养百兽于其中,以至有汉武帝苑中遇熊而妃子挺身而出之事。
开始形成一池三山的定制;
私家园林有堆叠假山之举。
两晋南北朝时期园林发展的审美基础
玄学:受汉代流行黄老之说的影响,讲究思辨, 清谈之风始盛,尚庄子之说,追求返璞归真,追求自然,甚者恣意而行,流于放浪。
艺术:顾恺之——讲究绘画的传神写意
王羲之的书法——形式美——对园林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园林的成就
一、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园林由再现自然演进为表现自然,由单纯模仿自然山水演进为适当概括、提炼、抽象化、典型化。
二、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消失或仅保留象征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导,游赏内容主要是追求视觉景观的美的享受。
三、私家园林作为独立类型而出现,并出现两种明显的倾向;一是以贵族、官僚为代表的崇尚华丽、争奇斗富的倾向,另一种是以文人名士为代表的表现隐逸,追求山林泉石之怡性畅情的倾向,成为后是文人园林的先声。
四、皇家园林的建设纳入 都城规划之中,御苑成为都城中心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寺观园林开拓了造园活动的新领域,此后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私家、皇家、寺观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
五、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自然要素取得了协调关系,园林规划转变为细致、自觉的设计经营,造园活动升华到创作的境界。
总结:1.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成熟;以宫城为中心;用中轴线组织城市结构;分区布局;择中立国
2.建筑形制趋于丰富
3.结构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木结构;基本形式的定型化;三角形屋架的发展;材份概念的发展;砖石结构;砖比例的定型化;拱券技术的成熟;高层砖结构技术的发展。
4.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发展;比例尺在设计中的应用;屋顶形式的多样化;脚手架;施工工具的进步
5.建筑艺术与装饰;石雕(墓门);砖雕;木雕;彩画;金属饰物;藻井;屋顶装饰;琉璃的广泛使用。
1.石窟中出现的类似涡卷、拱券的来自欧洲的形象,是如何传入中国的?说说你的看法。
2.魏晋园林开创了后世哪种园林的典型?
3.魏晋时期的精神气质对这种园林有什么具体影响?
1.欧洲的影响到了印度,然后在印度变化发展了以后,经过佛教线路再传到大同
在它的石刻当中得到反映。
2.私家园林
3.一是以贵族、官僚为代表的崇尚华丽、争奇斗富的倾向,另一种是以文人名士为代表的表现隐逸,追求山林泉石之怡性畅情的倾向,成为后是文人园林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