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什么吧~
三 日本花道(1)
简介 日本花道(日语:かどう,英语:ikebana)最早来源于中国隋朝时代的佛堂供花,传到日本后,其天时,地理,国情,使之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先后产生了各种流派,并成为女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各流派其特色和规模虽各有千秋,但基本点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贯穿于花道的仁义、礼仪、言行以及插花技艺的基本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韵之中。
几大流派
池坊花派
十五世纪由立花名家专庆创造的池坊花是当今花道界最古老的流派。池坊之名取自京都六角堂(顶法寺),当年六角堂内的许多僧人都擅长专庆的立花。所以池坊又是花道的代名词。
日本宽政三年(1462)池坊插花术的开山祖专庆应邀为武将佐佐木高秀插花。几十枝鲜花插入金瓶内,绮丽无比,顷刻专庆的池坊插花术在立花界获得很高的声誉。十六世纪专应创作了《池坊专应口传》、专荣创作了《池坊专荣传书》。通过专应、专荣的努力,池坊立花成为花道界的主流派。直到今天,池坊立花仍是日本国内规模最大的花道流派。特别是战后建立了池坊学园。使用新的教授方法培养花道人材。与此同时,也开展对花道理论、技艺的研究。
未生流派
未生流派是日本江户初期由未生斋一莆(1761-1824)创立的另一个花道流派。今天,未生流派已发展成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致力于花道知识的普及工作。如今未生流派内又相继出现了斋家未生派、庵家未生派、院家未生派、嵯峨未生派、未生派中山文莆会、真养未生派、平安未生派、本能寺未生派、未生箢、大坂未生派、未生方云派、都未生派、洛阳未生派等等。未生派将儒家的天地人合作为插花的原理。基本花形为体现天圆、地方统一体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内,未生流派进行多种多样的创造发挥。其作品的特点是明快、简洁。
小原流派
日本明治末年由小原云心(1861-1916)创立的小原流至今仍是日本有代表性的花道流派之一。云心自幼随父学习池坊的插花技术。后来云心发现池坊派插花术重心过高,不够安稳。便创立了有重量感、重心偏低的插花术。接受自然影响的小原插花术以新颖的花型,为插花技艺增添了时代感。小原插花术的诞生是日本人学习西方文学的反映。但是,小原的插花试一直受到正统派的指责。云心不同于其他流派逐个收弟子学艺,而是招收弟子在自己家进行集体教授。这种教学法在当时可谓划时代的创举。至今小原流派的自然主义插花术仍受到不少日本人的喜爱。
草月流派
由使节河原苍风(1900- )创立的草月流派是战后兴起的新流派。今天它同未生流派、小原流派一样。使节河原苍生批判了形式固定化的传统流派,提出自由地使用花器,自由处理素材的新理论。草月流派着眼于现实生活,组织造形,将西方的艺术观点糅合于插花艺术之中。铁丝、塑料、玻璃、石膏等均成为草月流派使用的插花辅助材料。今天尽管日本人对草月流派的评价各不相同,但它仍然是有实力的花道流派之一。
古流派
古流兴起于江户中期,插花风格深受中国宋代文人插花的影响[1] ,以及后期,受中国儒家思想把三个主体花枝看成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思想,贯穿于花道的仁义,礼仪,言行以及插花技艺的基本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韵之中.它除以儒家的伦理学为其哲学基础外,还以禅宗佛教学为其指导.它跟其他所有流派一样以其少,巧,美来表达人和自然的千变万化.儒家学说认为,一条线是象征性的,两条线是和谐,三条线表现完美.这导致插花的构图基础是不对称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花枝代表天地人三个方面。[2]
相比池坊恪守日本插花艺术传统,古流其作品风格豪迈雄逸.生花特点则是继承了池坊的古雅青秀的风格.
古流松月会
古流松月会是古流众多分支其中的一支.它是由出身于纪州藩士族的初代喜鹤创立.经过三代喜岔的努力,逐渐形成自己固定的文人式插花(真行草)理论体系.目前现在古流松月会的掌门人为小岛喜尚.其弟子,正喜史担任日本神奈川花道协会会长.其徒孙肖喜林为正喜史唯一获得教授资格的中国女弟子现在中国大陆致力于花道的传播。
花道历史
来源
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变化明显,为花草生长提供了优惠的条件。春、夏、秋、冬都有大量应季的鲜花开放,为美丽的大自然增辉。对于日本人来说,在用鲜花装饰室内的习惯养成之前,他们就已同鲜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日本人的祖先对充满生命力的花儿抱有一种恐惧感。似乎花儿是神灵的再现。对花儿的这种认识至今仍反映在日本的祭祀仪式当中。如日本大神神社的镇花祭、京都今宫神社的安息祭就属于这一类。人们相信樱花是神的意志的表现,所以创造了诸如上面提到的民间祭祀。
人类本身具备美的意识,花儿的娇美,使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审美的一面。利用花儿的美丽装饰环境。花儿成为欣赏的对象。
佛教经典中有不少关于供花的记述。供花包括撒花、花蔓、玷花。撒花是印度人迎送客人时的礼俗。花蔓用于头发装饰及脖颈装饰。传说释迦牟尼就是玷莲花传授佛教真谛的,可见佛教与花儿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已经十分密切了。供花成为建立功德的表现。衣械(将花卉插在宝瓶内)、宝瓶花(只插莲花等花枝)等插花法同佛教一道、由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最初只是在寺院内流传。随着净土信仰的出现,供花的习俗也传入民间。可同时体现过去(结果实)、现在(开花)、未来(蓓蕾)的莲花成为供花的主要材料。鲜花除了作为神圣的供花以外,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欣赏之物。
日本室町时代至战国时代,以装饰壁画、书院、搁板为主的鲜花称为“挂花”。这些鲜花均摆放在日本人认为十分神圣的地方。一瓶鲜花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再现了大自然的风情,因此,阴阳和季节的感觉十分重要。日本天应年间,专应(人名)将插花的构想具体化。专应的后代专荣在整理茶花构成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真、副、副请、真隐、见越、流枝、前置即“七种工具插花法”。日本天正年间至元和年间一直很有名气的第一代专好及宽永年间十分活跃的第二代专好又使插花枝艺有了很大的发展,技法更加复杂。在七种工具的基础上又推出了扣、侗作、大叶、后围、木留、草留、会释。第二代专好强调立花的基础为“真”。以“副”和“请”求对称。以“流枝”和“扣”求均衡。以“见越”和“前置”求远近。由于插花技艺的进步,使插出的鲜花比真花的姿态更富有变化,出于自然美又超出自然美。专好父子的插花技法经后人整理、发展,正式称“立花”。
发展
日本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古老的农业生活方式为日本花道的发展提供了背景舞台。在六世纪时,自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中就有向佛像和死去亡灵供花的风俗,它对日本花道的发展起到了尤其重要的作用。供花由三支花干以一种简单,对称的方式排列。但是,到了十七世纪早期,池坊宗的佛教弟子创造了一种复杂的供花造型“立花”。“立花”的字面意思为“站立的花”, 这种细腻的艺术形式往往需要高超的技术技巧,并在高高的铜花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代表着“天”或是“真理” 的主干通常先是非对称的伸向左或右方,然后弯曲着回到中心对称轴上;具有各自的象征意义和装饰功能的其他大量的枝干则从中心(整个花束的虚拟球心)伸出。作为一个整体,立花作品的整体造型即为整个宇宙的缩影。立花的重要特征 - 非对称性、象征性和空间深度 - 对于以后日本花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花”(chabana)则与“立花” 截然不同,它起源于十六世纪茶道(chanoyu)的一部分。“茶花”只需要一个小的花器和一、二朵花或花枝。在“茶花”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新的自发的造型即投入花(nageire)。投入花 常常将少量的花材,随意的投入深深的花器中,利用巧妙的技术展示出一种朴素、诗意化的自然美。 “立花”和“投入花”对花道在其后的发展做了有些相反的限定:“立花”强调精细的技术方法、宏大的规模、象征主义和固定的风格; “投入花”的特点则是自发性、简单性、暗示性以及对材料的自然特性的尊重。这两种迥然不同的造型之间的矛盾将导致日本花道艺术中更多的革新。
在江户时代(1600-1868年),日本国泰民安,经济得到了稳步的发展。曾经仅仅限于佛教弟子、贵族和王族成员的日本花道艺术,逐渐地在日本武士阶层、富裕的商人和包括妇女在内的其他人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这一时期,“立花”越来越显得呆板和公式化,而一种被称为seika或shoka(“生花”, 都用同样的汉字书写)的更为简单的造型出现了,并迅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虽然还是有点正式,但是已经在不对称的三角形的基础上,使用了三枝结构。 尽管许多新的流派创造了形态各异的造型,但是,其中传统的三枝干结构形式,逐渐被认为分别代表了“天(ten)”、“地(chi)”、“人(jin)”。 这种结构上的变化渐渐成为所有花道教学中的基础,甚至在众多的现代花道流派中也是这样。
这一时期花道的另一重大发展,是一种新的排列方法,即“文人花”的出现(bunjin-bana), 这种样式的花道主要为了表现当时中国学者和画家的情调。 它对从“茶花”中发展出来的“投入花”造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文人花道传递的是个人的情感,这种排列方法不可避免的具有非正统性、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与茶室的严谨性和“立花”或“生花”的正规性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供花起源于中国,这就为日本花道增加了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文学韵味。
说点什么吧~
欢迎来到学堂在线广场~
在这里你可以玩活动,看资讯,晒笔记。
还可以交学友、发心情、聊人生。
在学堂的每一天,就从这里开始吧!
点击 广场指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