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区讨论详情

【暑假班】生活、艺术与时尚:中国服饰七千年——秦汉
2016-08-07 09:26:11

秦汉


服制

秦朝以政治专制代替文化建设,其国祚短促。因其国祚短促,故服制建设尚不完善。秦赢政,自称始皇,弃周之六冕

不用。秦始皇画像都是带着冕冠的,电视剧里秦始皇也是带着冕冠,那个都是错误的,在秦代的时候是没有冕服的。

《后汉书·舆服志》:“郊祀之服,皆以袀玄”。

所谓袀玄,即“玄衣绛裳”的式样,这是秦朝穿的衣服。


到了西汉的建立之初,最初的时候由刚开始建国、庶事草创,车马、服饰等全都承袭秦代制度,仅对祭祀穿袀玄做了

明确规定:凡斋戒等都着玄衣,绛缘领袖,绛裤袜等,其正朔服色尚黄。至后汉服色则尚赤。

西汉官服初期的时候,尤其是基层官吏的服制十分混乱。甚至一些官吏,身穿百姓的服装与民无异。汉高祖刘邦命

董仲舒,作仪礼制度。自景帝(公元前157)以后,汉代官服服制日趋规范。汉武帝时,汉朝政府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与法家相佐,杂糅阴阳五行,发展出外儒内法的治国原则。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公元59),开始采用《周官》、

《礼记》、《尚书·皋陶篇》。然后,乘舆服从欧阳氏说,公卿以下从大小夏侯氏说。孝明帝永平二年以后就开始

,采用的服饰制度。当年正月,祀光武帝明堂位时,明帝及公卿诸侯,首次穿着冠冕衣裳举行祭礼。成为中国封建社

会以皇权地位为中心的儒家学说衣冠制度,在中国得以全面,贯彻执行的开端。

尽管汉代时期的服饰制度,还没有采用周代帝王的六冕六服那样繁缛的服制。天子以下,

都以衮冕充当一切祭服,以冕旒和纹章数的递减区分贵贱。但是汉代服饰,还是对后世的服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时色制度

将官员的服色,与季节的变换相联系,即所谓的“五时色”。

秦始皇,最先将“五德终始”说运用于政治统治。他自命以水德王,改黄河为“德水”,定黑色为正色。所谓“五德

终始”,为战国时期开始衍生出来的。将阴阳五行和政治结合,顺应这种五行顺序,周而复始解释朝代的更替运行。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企图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推而广之,五行与时空、与人的生理

(五脏)、心理(感觉、情绪等)都相对应起来。汉代方术家又把五行学说与占星术和五方观念相结合。儒家学说了是突

出突出了“五行”和“五方”中“土居中央”的观点,把土说成是一切元素的根本。

据《周礼》记载,早在周代社会反映尊卑等级的五色学说就已形成。汉武帝开始改汉从土德。又因中央集权制,

以土位中,故汉代尚黄。武帝元封七年,就是(公元前104),西汉政权确定了黄色的尊崇地位。


在汉代最显著的一个服饰特征是三重衣制度,或者说三重衣式样。穿衣服的时候同时穿三层:第一层是外衣,也称表衣

;第二层是中衣,隋唐后称为“中单”;第三层是内衣,也称小衣。这三层袍服,领口袖口等处多做彩色缘边,且

逐层显露。“衣作绣,锦为缘”,逐层显露,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对比。

汉代服装的另一个特点:比较明显的袍服的下摆。下摆的后面和两侧的是张开的,形成较明显的拖裾造型。这

种式样与汉人的坐姿有关,厚实的拖裾,也可能是汉人在坐下的时候

更能够更容易舒适一些。它形成的造型是:上面和下面两头偏大,上下大中间小的式样。


冠帽制度

冠帽制度汉代时期,官员服饰上的等级差别标识主要为冠帽和佩绶。前者主要以职务区分为主,后者主要以官阶等级区

分为主。

冠帽是汉代官服等级区分的主要标志。在汉代的首服制度中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建华冠、方山冠、

巧士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术氏冠十八种之多。这些冠帽是

秦始皇将歼灭将各国的冠帽,统一到自己的体系中来。汉承秦制,又把秦代的制度延续下来。在这些冠帽制度中的,

从冕冠至巧士冠,属祭服类;从通天冠至术氏冠,属朝服类。汉朝政府根据不同的用途和等级,分赐给官员。如文官

戴进贤冠,武官戴武弁大冠。汉代比较有特点的是长冠,又称“斋冠”、“刘氏冠”、“鹊尾冠”、“竹皮冠”。

高七寸,广三寸,用竹子做的。制作者最初是汉高祖刘邦,在他还是普通人的时候创造的这个冠。因此在汉代祀宗庙时

,一般戴长冠,以示对汉高祖的尊敬。因其外形与鹊尾相似,因此民间又有“鹊尾冠”之称。

就中国古代冠帽而言,他的等级区分的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款式的不同

第二用的是佩带方式和数量不同


印绶制度 

绶,又叫做“绂”和“组(组绶)”,其含义却均可理解为以丝缕编成的带子。所谓佩绶制度是指在官员的袍服外要佩

挂组绶。组是官印上的绦带,绶是用彩丝织成的长条形饰物。

从汉代起,绶已经明确制定了具体的制度,对于不同的身份,所佩绶带在颜色、长度、密度及构成要素上都有了严格的

区分。地位越高绶带越长颜色越繁丽,织品的质地也越紧密。


汉代女服

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汉代命妇朝、祭同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的朝服都用助蚕时的服饰,其形制皆为深衣

制的袍服,并在领、袖的部位以锦缘边即所谓“隐领袖,缘以绦”。


汉代常服

秦汉时期的服饰文化,审美功能日渐发达。过去多认为汉代服饰,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战国时期楚国服装式样。也许因为

,具有楚国风格的服饰资料发现较多,而其他诸侯国的服饰资料由于葬俗的不同和保存的情况较差发现很少。

当时男女所穿服饰的外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主要有襜褕、袍、襌衣、褠、袭、襦、衫等服饰。

襜褕是西汉时期流行的一种宽大单衣。最初多为妇女所著,男子穿之则被认为失礼。因其宽大而长作襜襜然状,故名襜

褕。襜褕所用材料不受限制,可用缣帛,可用锦罽,亦可用兽皮为之。襜褕的外形与深衣略似,有长短两式,衣身略短

的则被称为短褕。

袍服。袍和襜褕一样 是在深衣基础上形成一体式服装。至东汉以前,袍服仍是沿袭深衣的形式,上衣和下裳分裁,

而不通幅。东汉以前,袍服只是燕居时穿的一种生活便装,它是不能在正式场合穿用。当时的外衣深衣或襜褕,汉人穿袍时,须在袍的外面穿加罩服。到了东汉襜褕流行,袍服由内衣演变成外衣。其后,袍取代了襜褕,在袍服的里面,穿在外面的时候里面会有中单,还有内衣。外面的袍服,领袖略短,并将里面的领、袖缘显露在外。


中国古代衣裳,连属式服装由于衣身宽大,且多用绮罗纱等轻薄材料制作所以要加锦缘,可形成一定的服饰骨架,而不

至裹缠身体妨碍行动。


随着时间的演变,袍和襜褕渐趋融合,最后成为一种服装。不论有无绵絮,统称为袍。


马王堆出土的袍的式样


到了汉代后期曲裾袍逐渐被直裾袍取代。


回复:

还没有人发言哦,来抢沙发吧~

请先登录

说点什么吧~

学堂公告

各位MOOCer大家好 (^-^)V

欢迎来到学堂在线广场~

在这里你可以玩活动,看资讯,晒笔记。

还可以交学友、发心情、聊人生。

在学堂的每一天,就从这里开始吧!

点击 广场指南 了解更多

推荐活动

我要举报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