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什么吧~
第十一讲君子的修行
《大学》原文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諠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諠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瞻彼淇澳”“yu4”,代表的是河、水转弯的地方
“菉竹猗猗”即“绿竹猗猗”,“猗猗” 表示很漂亮的意思
“有斐君子”“斐”指的是文采,也就是说有文采的君子,指那种有文化、有修行的人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这个是来形容他们的修行,
“瑟兮僩兮 赫兮喧兮”,“瑟”严密、严谨,“僩”指人很威武的样子,朱熹解释为“武毅”状,可以翻译成很威武,就是既严谨又威武
“赫兮喧兮”“赫”指的是盛大的意思,“喧”指非常显赫 就是一个人给别人的感受
“有斐君子 终不可諠兮”“諠”指不可忘,就是这样有文采的君子盛大显赫、严谨又威武,别人见过无法忘记他。
“如切如磋”是他们在互相地探讨学问
“如琢如磨”是自己自修
“瑟兮僩兮者 恂栗也”,“恂栗”指令人心里起畏惧感
“赫兮喧兮者” 指盛大显赫的样子,有“威仪”
“有斐君子 终不可諠兮者”指“道盛德至善”,一个人修道修的非常的好,然后他的德性是至善的,老百姓不能忘
举例:周恩来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於戏”,古代发音“wu hu”,语气词,
“前王不忘”,讲的是古代最有名的圣贤、圣王,就是周文王、周武王。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对待这些有能力的人、贤能的人,他也非常的贤,对于他的亲人他很亲
“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以乐为乐 以利为利,这里强调君子跟小人的区别,因此来说前王为什么让人不忘,就是“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此以没世不忘” 就是因为这个让别人不能忘,君子并不是考虑的“乐其乐而利其利”
发挥:君子要做的关键:留住贤能的人,让他们一起来为国家服务,对自己的亲人很亲。
君子修行之后——相随心生
“学之既成,德性内充,必有光辉著见乎外者。盖粗厉感慨,则必发上冲冠;刚暴狠愎,则其容悻悻然;将有求者,必以喜随人。如此者不可胜计也。然则德至于圣人之地者,其必有圣人之容。如天子穆穆,诸侯皇皇是也。”——朱熹《论语精义》
圣人之容——温良恭俭让
“程伊川曰:温良恭俭让,圣德之光辉,接于人者。柔不为物辱,刚不为物惧,其惟温良恭俭让足以名之乎?盖清可为也,难于温,温者,清和之发也;和可为也,而难于良,良者,易直之发也。本无辱人之心,貌如之何而不恭?本无侈泰之心,用如之何而不俭?本无竞强之心,行如之何而不让?”——朱熹《论语精义》:
“至于此,则泰然矣,俨然矣。其泰然也,岂不如春,其俨然也,岂不如秋?岂不容止可观?岂不威仪可象?岂不和乐?岂不莊敬?远暴慢不足道也,远鄙倍不足道也。夫容貌如此 诸弟子岂不能学以致之乎?”——朱熹《论语精义》
“盖有忿懥之心者,必不温;有忮尅之心者,必不良;有欲上之心者,必不恭;有骄人之意者,必不俭;有物我之心者,必不让。则温良恭俭让,其惟圣人能之乎?”——朱熹《论语精义》:
寄语:向榜样学习,少年强则中国强。
君子和小人代表了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 参照马斯洛
从儒家的传统上来讲,君子和小人,其实代表了不同的人性发展的阶段,小人,道德上不成熟的小孩,和年龄没有关系。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是故,苟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小人矣。”——王阳明《大学问》
从马斯洛“基本需要层次理论”来理解君子和小人
五个基本需要
第一 生理需要
第二 安全需要
第三 爱与归属的需要,比如归属感-校友,爱-中国人喜欢用“亲”字,(不是管理角度的“社会性需要”)
第四 尊重的需要,即通过你的努力所获得的尊重
第五 自我实现的需要,做自己,并非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马斯洛发现:人的基本需要会带来动机,长久的这种动机会带来人格。
基本需要,尤其是前面的那些需要,必须有外界供给、给予、或者是填充,如果不能得到满足的话,它就会表现出病态。
满足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之外,马上面临爱与归属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早年爱与归属的需要如果缺乏的话,会给我们的成长带来很大的烦恼。
如果一个社会的文化、语言,日常待人接物里,全都在强调爱和归属,恰恰说明这个社会缺乏这两者。
为什么会导致相应的人格?=》【长久的缺乏,会形成他的动机,他人生的目标,也形成他这种人格。】
当我们问我是谁的时候,那意味着这个人:第一、他的归属感出问题了;第二、他跟自我的存在是相分离的,也就是说出现了异化(英语 Alienation,哲学和政治上译作“异化”,心理学上,就是他跟自我“疏离”),与自我的“疏离” 也就是说,对自我没有任何的真实的体验
小人,就是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也没有受过适当的文化的调教。
中国传统教育,让一个人不要过分的追求物
君子:超越自我,或者正在这条路上,也称为“大人”
小人:只对自己的需要特别在意(因为他没有得到全部的满足,他把这些看的特别的重要,比如说声色犬马,过度的生理需要,安全感需要,自尊需要……)
当缺失性需要支配一个人时,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满足自己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别人都是第二位的——自私。)他们会认为“超越自我的”高远的眼光、客观公正的态度,是迂阔而不切实际的。——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今天我们社会有很多反崇高的东西,其实是因为我们整个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说的不好听一点 就是小人的价值观。
《康诰》曰:"克明德。"——能够明德(《书经集传·康诰》“克明德慎罚,不敢辱鳏寡”)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回顾天的明确的命
孔子:“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命,有个人命运的意思,但孔夫子指的是自己国家乃至天下的命。
加德纳《论领导力》中的观点
在一个社会里,领导者的核心任务:确定人群的共同目标和带领大家去实现目标。——命
最高领导人的首要任务,必须跟随天意民心,寻求统一性和共同价值观,确立长短期的目标,使社会能够正常运转。
伟大的政治家跟普通政客的区别
政治家:西方人说,考虑要对历史负责;中国人说,对我们的祖先负责。
政客:只考虑一时民意,甚至跟不上民意。
《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帝典》曰:"克明峻德。"——能够明白你的那个大德 “皆自明也” ——都是自明
中国人的政治哲学和逻辑
“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帝典》
“尧推其德,自身而家,而国,而天下。”—— 南宋 蔡沈《书集传》
汤之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商汤王的盘上面刻着铭:如果能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就像你对待身体一样不断地去旧,就变得清洁干净 是新的。
那么治理国家也一样,中国不是保守僵化的社会,相反,是用“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来作为座右铭告诫自己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加德纳《论领导力》中的观点:
每一代人,随着他的衰退,都必须【结合自己的传统】,重新认识他的真实生活。(不是重新认识传统)
重新解释价值观,关键是重新认识我们的生活,并使自己适应所生存的实际
这一过程中,领导者的任务:帮助民众重新认识他们的生活现实
《诗》云:“穆穆文王 于缉熙敬止”
“穆穆” 指的是很深远,是一个很美好的形容词,说周文王,“于”语气词,念wu
“缉”是通缉的缉 就是继续的意思
“熙”指的是光明
“敬”就是我们说的这个恭敬
“穆穆文王” 止于恭敬和光明。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复习止于至善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于至善,做事就有定力。)
《尚书·商书·伊训》: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这是普世价值。
海灵格的理论:爱的序位,牵连,家庭系统排列。
孝敬父母代表了培厚根系,爱护教育子女才能枝叶繁盛。他们之间是互荣互兴的关系,中国过去的家族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伦理文化,远远超出我们当代人的小小理性所能认识和理解的。
即使父母有罪过 他们仍然是父母。
孩子要跟随父亲,荣耀自己的父亲。
孩子们对父母的爱是无限的
【你的父母有权插手你的人生】
父母付出,孩子接受。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不能分割的
父母的关系不关孩子的事。
第三,父母想从孩子那里接受一些东西,孩子也想给父母东西。——父母想要得到孩子的
第二,父母教孩子不好的东西。
首先,孩子拒绝接受父母,不接受他眼前的现实中的父母。
法则三 当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的时候,爱才是最完美的。
法则二 父母的付出与孩子接受之间是不可调和的失衡,换句话说 父母付出的, 孩子是在接受,这个不能平衡的
法则一 父母付出 孩子接受,反过来就是错的,尤其是在这个年幼的孩子成长期间
其结论和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圣人们得出来的结论非常的接近
爱是秩序的一部分。(指你的家族,或者你的血缘系统)秩序是早已被排定了的。爱只可以在秩序的范围内成长。
父母与孩子的爱的关系: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付出与接受,三种常见的模式会对爱造成损害
论父母和孩子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讼”诉讼,中国传统上不支持诉讼,那些人因为无情,才会喜欢老是事多,使他们不能够尽其辞,没机会没完没了折腾,让他们的这种想法灭掉,这叫做“知本”。
举例:《呻吟语》吕新吾 退休官员,县衙门上楹联“为士为农有暇各勤尔业,或农或商无事休进此门”
中国古代士大夫:管理国家,法律事务,文化继承、传承、发展……
说点什么吧~
欢迎来到学堂在线广场~
在这里你可以玩活动,看资讯,晒笔记。
还可以交学友、发心情、聊人生。
在学堂的每一天,就从这里开始吧!
点击 广场指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