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什么吧~
第四、五、六周——三纲领之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老师认为三者是并列关系。
明明德:明-明德,指个人修养、灵性和精神的成长发展;
亲民:不取朱熹“新民”说,指对领袖和领导人的要求;
止于至善:“至善”非形容词,而有所指,即“为人君 止于仁,为人臣 止于敬,为人子 止于孝,为人父 止于慈,与国人交 止于信”。此为我们文化的共同普世最终的价值观。
【明明德】
字义
明的含义: 1、日月为明,本意明亮,清晰明亮,《说文》照也
9、眼睛,视力
德的含义:多指美善正大光明等意。
古代也指能力,譬如洪范的三德性中的刚克、柔克。
通“得”,取得获得,修道有所得为德。(道家多用。道德不分家。儒家道家都说。“不善者吾亦善之,不信者吾亦信之”,这境界达不到就不要勉强去做了。 )
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郑玄
明,动词,发扬光大
明德,至德,最高最大的德性。
自知之明 (引用 葛吉夫的四层意识说)
【睡觉】几乎无意识
【醒着】相对意识,被外界左右
【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形成个体,具备自由意志,有自知之明
【客观意识】觉醒,真知(客观知识),道家言,必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内明的学问, 可参道家的内景自观“致虚极守静笃”
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即客观的知识(天子者,与天地参,……)(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至公无我)
【亲民】
把“亲”解做“新”之问题——朱熹说
新民至止于至善。宋儒此说要求自己可以,要求别人太过,天理人欲对立,偏离儒家之中庸精神。
和中国传统的亲民思想不接洽。
谁有资格去新民?标准又是什么呢?
仍作“亲民”解之原因——王阳明说
《大学》后文,治国平天下之阐释,都是作“亲”解,而无“新”意。
“亲民”,如孟子言“亲亲而仁民”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兼具教养义。
五教:【父义 母慈 兄友 弟恭 子孝 - 尚书·舜】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蔡沈·书经集传】
五教所述,具有普世价值,但唯有中国文化把这个人心的本然的东西拿出来加固,这才是我们文化的特点。
问题一:为什么有人做不到-五品不逊
天然气质有偏 - 这个教化后还有救
沉迷物欲 - 我们今天面临的大问题
问题二:为什么儒家在教化中总是强调正面积极的东西?
早期圣人的社会角色,使其兼具教化的作用,要化民成俗,更多采用扬善隐恶,和法家完全不同。
老子“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佛教教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和中国传统之契合
荀子:君子至德,默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
圣人并非看不到“恶”,而是生命需要肯定,“生生之谓大德”
但凡有一点地方值得肯定,就要肯定,才【有可能】变好。
歌德:唯有真诚,才能使得他们焕发人性。谁来真诚?领导者。
西方的人性恶说和东方的人性善说。
并非实质性判断,但对于人性,有具有巨大的引导和暗示作用
人性恶自然会引发对自杀的讨论,这并不深刻,而且非常危险。
中国哲学从不说自杀,都是强调“生”,生机。参 王阳明《大学问》“心之仁本若是”。
止于至善
所谓至善,是中国文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总结。
具体讲,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所谓止,就是停止依止。
个人依止稳定的价值观,则有定力
文明依止共同的价值观,则有秩序。
止于至善,是价值理性做出的伟大的判断,知道了道路和目标,就不必在痛苦和黑暗中去摸索,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的基本的共识。
脉络:
社会:
【爱和家庭的重要性】
【爱人以礼】
【爱和亲,及五教之亲(至善)】
个人:
【修身之根本在孝】
【孝为仁之本,何谓仁】 (仁:情感深厚敏锐觉察的内心状态,而非习惯)
【仁者何以无忧】
【爱和家庭的重要性】
善,林语堂,人们是否对于善念执着,对于儒家思想还有信心?
儒家,人的标准就是人,推己及人,对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
中西文化之差异,荣格
东方,以人为中心,借助人自身的力量维系道德关系
西方,以上帝为中心,借助上帝的力量维系道德关系
当代,全球化社会中的许多问题,大多都是由于爱的缺乏和家庭问题引起的
特蕾莎修女,当孩子因为家庭而失落,许多怨恨和破坏就会出现,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文化最基本的要素,其实还是家庭。我们的世界观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西方的文明…至今也没有足够的知识来教育个体怎样彼此相爱。
【爱人以礼】
辜鸿铭:中国的教化是 “礼”“义”并重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爱和亲,及五教之亲(至善)】
中国人少说爱,但喜欢说“亲”
亲,体现在五教之礼
五教,尚书: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核心价值观
礼之功用:治人情 修人义 养人利 去人患
【修身之根本在孝】
从修身到治国,要道在于孝悌乐礼。
礼之本在敬
仁之本在孝
【何谓仁】
宰我问丧。子问,心安否?不安则仁。
仁,不是习惯,而是内心状态敏锐觉察,情感深厚。
【仁者何以无忧】
抑郁,源自无礼和不肯赞美被恶人。所谓的无礼,正是导致抑郁的自恋或变态的骄傲心态。 -人际关系,是影响寿命的第一决定性因素。
神经症,本质上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病态,孩提起未能培养起对自我和他人的基本信心。从而产生【焦虑】【缺乏安全感】- 强迫性需要:迎合、抗拒、远离他人。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止,停止、依止。
定,判断决断。
静,心不妄动。
安,和好不争。
虑,精思。
得,所求有获。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是大人人格结构的三个不同的并列的维度。
说点什么吧~
欢迎来到学堂在线广场~
在这里你可以玩活动,看资讯,晒笔记。
还可以交学友、发心情、聊人生。
在学堂的每一天,就从这里开始吧!
点击 广场指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