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间词
- 总论
-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
- 后蜀赵崇祚,于广政三年(940)编
成《花间集》十卷,选录18位“诗客
曲子词”,凡500首
- 花间词人
温庭筠、皇甫松、韦 庄、薛昭蕴、 牛
峤 、张 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
和 凝、顾 夐、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扆、
阎 选、尹 鹗、毛熙震、李 珣 - 花间词
- 奠定“词为艳科”的基调
- 《花间集序》:“绮筵公子,绣幌
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
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
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
风。” - 花间词 总体的题材和风格倾向:绮罗香泽
- “花间”两字: 出自花间词人张 泌“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一句。
- 花间词派的作品词风浮艳,多写情爱。
- 大多数为 所谓男词人写女性生活的“闺情”代言体。
- “鼻祖”---温庭筠
- 温词:偏于闺情、伤于柔弱、 过于雕琢。多数作品 尽力描绘妇女的容貌、服饰和情态,辞藻 艳丽、色彩华美,题材狭窄、内容空虚, 缺乏意境的创造。其中也有少数作品能够 脱去浓腻的脂粉气,具有较为开阔的生活 内容。
二、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太阳已经照到屏风上,仍不起床;雪白的面颊被乌云洒着,说明头发乱蓬)
- 妇人娇卧未起之 状。写富丽之人未起床时的仪容。
- 前句咏美人髮间金背小梳 闪烁情景。
-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中晚唐时,妇女髮髻效法吐蕃, 作“蛮鬟椎髻”式样,或上部如 一棒锥,侧向一边,加上花叉梳 子点缀其间。
- “当时于髮髻间使用小梳有用至 八件以上的。”“当成装饰,讲究的 用金、银、犀、玉或牙等材料,露出 半月形梳背,有的多到十来把的。” “小山”句“即对于当时妇女髮间 金背小梳而咏。”所形容的,也正是 当时妇女头上金、银、牙、玉小梳背 在头髮间重叠闪烁情景。
- 小山,形容隆起的髮髻。 一说指屏山,即屏风。 金:指日光; 鬓云:秀髮如云; 香腮雪:雪白的香腮。
-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 三、四句为叙事,写女子 起床后所做之事。“懒”和“弄” 兼写人的情态。
- 无心梳妆之例:
-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 膏沐,谁适为容。 (《诗经·卫风·伯兮》)
-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 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 亸(duo)。终日厌厌倦梳裹。 (柳永《定风波》)
-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 来慵自梳头。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花容)
- 过片承上,照花句叙述, 花面句描写,写女子化妆后簪 花,更见其精致艳丽。
-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 新贴句似承上叙述女子 的服饰,其实意图在逗出落 罗衣上的图案,鹧鸪之“双 双”称出人物之形单影只
- “开门怕见双飞燕。” 末句暗示主题,振起全篇。 上文之所以懒画眉、迟梳洗 者,皆因有此一段怨情蕴蓄 其中也。
- 本词充分体现了温 庭筠词“浓艳细腻绵密隐 约”的特点。
- 汤显祖云:芟(shan)《花间集》者, 额以温飞卿《菩萨蛮》十四首,而李 翰林一首为词家鼻祖,以生不同时, 不得列入。今读之,李如藐姑仙子, 已脱尽人间烟火气。温如芙蓉浴碧, 杨柳挹清,意中之意,言外之意言, 无不巧隽而妙入。珠璧相耀,正自不 妨并美。 (《玉茗堂<花间集>》)
三、 <梦江南 > < 更漏子>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以景写情】。 肠断白萍洲。
- “过尽”
- 与刘采春《罗嗊曲》: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 上望,错认几人船”,语意近似。
- 唐赵徵明有“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 楼。惟见分手处,白萍满芳洲”之句,本词 “白萍洲”指分手之地
- 从“梳洗罢”至“斜晖脉脉”,且 “过尽千帆”,可见眺望时间之久,心 中凝恨之深。
- 把千愁万绪汇入夕阳和绿水之中, 含绵绵不尽之意。
- 温词大抵绮丽浓郁,此首 则空灵疏荡,通俗明快。
- 沈际飞云:痴迷、摇荡、 惊悸、惑溺,尽此二十余字。 (《草堂诗余别集》卷一)
- 谭献云:犹是盛唐绝句。 (《复堂词话》)
玉炉香,红蜡泪, 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 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 夜长衾枕寒
- 老师讲解:
- 画堂:女子卧室;住宿的环境。
- 玉炉香:玉炉里的香,香气袅袅。
- 蜡炬泪:蜡炬向下,好像为人垂泪一般,杜牧《绝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此首写离情,上片,起三句 写境,次三句写人。 画堂之内,惟有炉香、蜡泪 相对,何等凄寂。
- 迨至夜长衾寒之时,更愁损矣。 眉薄鬓残,可见展转反侧、思极无眠 之况。
- 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 老师讲解:
- 梧桐树,三更雨不是潺潺大雨,不若李后主的:离外雨潺潺。而是像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一如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细雨)。或秦观:无边丝雨细如愁。
- 树叶滴答声---心中愁闷---通宵睡不着(空阶滴到明在台阶上听到天明)
- 老师自己文革期间的经历,看似蟋蟀---难以睡眠---实则为心中烦恼。(类似)
- 语浅情深
- 下片,承夜长来,单写梧桐夜 雨,一气直下,语浅情 深。
- 本词上片风格浓丽,意象绵密, 正是温词的普遍特点,下片转为疏淡, 六句只写梧桐夜雨。浓淡相间,摇曳 有致。
- 【宋代女词人】聶勝瓊《鷓鴣天》:
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陽關曲,别箇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
枕前泪共堦前雨,隔箇窗兒滴到明。
(女性口吻,睡在枕头上滴泪---在阶梯上听雨---类似)
从此脱胎。
- 宋周紫芝《鹧鸪天》:“梧 桐树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 宋万(‘万’不可改为繁体字)俟咏《长相思》: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
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水晶帘里玻璃枕, 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 雁飞残月天。
(柳枝婀娜 如烟似雾 像大雁飞来)
藕丝秋色浅, 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 玉钗头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