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区讨论详情

【学员故事】汤蕾: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2016-07-14 14:40:56

接到学堂在线的约稿,首先是激动,随即是惭愧,然后还是激动。最初的激动当然是因为一介平民被这么牛的MOOC平台要约。惭愧的是,虽然从13年就开始在学堂在线正大光明的蹭各种课,但证书只拿了两张。惭愧之后的再次激动,是因为我和学堂在线之间,或者说学堂在线之于我,真的有些不得不说故事!(^_^)


0.jpg


2013年秋是我博士在读第五年(再次惭愧),当时正在写学位论文和准备年底的答辩。有一天在果壳微博看到了学堂在线的介绍,推荐的课程是《中国建筑史》,不知道如果推荐的是别的课程,我会不会不顾巨大的学业压力去参与。虽然身为理科生的我,平时看上去对文史哲的东西有着很大兴趣。但就在不久前,有人问我,假如再有机会,会选择什么专业?虽然只是无聊的游戏,我还是说了建筑类。此刻不宜多谈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在人生路的选择上有多么被动,以及自己在所谓求学其实不过是谋求更舒适生活的途中有多少胆怯。我想,每个人都有梦想,也有遗憾,但是,学堂在线或者说MOOC这种学习方式,不一定能让梦想实现,却可以让我们离梦想的距离更近一些。


迄今为止,《中国建筑史》是我上得最认真的一门课程,课堂笔记、随堂测验,期中绘图,期末采风,无一不认真对待,当然成绩也算优异(嘚瑟一小下!^_^)。后来有一次去某个古村,看到一栋建筑主体采用的是江南地区不常见的斗栱结构,我随口说“这应该不是住宅,大概是祠堂之类吧?”然后就引得大家侧目了一下!哈哈!


下面是秀作业时间


0 (1).jpg


屋架结构

0 (2).jpg

0 (3).jpg

期末采风古村戏台


0 (4).jpg

园林设计(我不怕献丑)


2013年秋季《中国建筑史》上的课程结束时,我也顺利完成了博士答辩。2014年春季《中国建筑史》下结束的时候,我的论文发表,拿到学位证。我在想,那段时间,学习MOOC课程其实成了我的一种解压方式。每周课程更新后,我放下手头的文献、论文,开始上课,真的是有如饥似渴的感觉。学完之后,便觉得身心舒畅,我猜这是不是跟做完massage的感觉类似?同时又愉悦满怀,而这必定是做massage达不到的。


之后的这些年,也上过各种平台上的各种MOOC课程,学堂在线内包括《文物中国》、《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人因设计》、《心理学概论》等,也观摩了精彩的清华毕业生答辩,当然都没有获得证书,还有一些课程只是听了一两次就放弃了。有时候我想,究竟是我本身这些课程并没有太大兴趣,还是缺少了压力的推动?虽然如此,收获还是不少的。尤其是在课堂上,老师会推荐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籍,要知道现在各类书籍太多,有好有坏,对于自己不熟悉而又想了解的领域,挑选到合适的,专业人士认可书籍非常重要。这也是在我看来MOOC课程重要价值之一。


不得不说,除了最初的《中国建筑史》,王步高老师主讲的两门课程《大学国文》和《唐宋词鉴赏》是最吸引我的。王老师对古典文学的造诣自不必说,他引以为豪的扬中口音;讲了这么多年依然认真备课充实内容的态度;以及他对学生坦诚相待,知无不言的热忱,真是的动人。我自己也是高校教师,所以经常说MOOC之于我意义不仅是学习课程内容,还可以学习名校名师的授课方式。究竟大学课堂上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授课,究竟老师应该以什么样的状态出现在讲台上?我想对于大学课堂,尤其是一些本身比较枯燥的理科基础课,课堂上的讲授其实非常有限,老师的个人魅力是吸引学生自主的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因素。这种个人魅力是以学识为根本,但必须包括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热情、真诚、严谨等等……


最后,我想说的是,MOOC这种学习方式对每个人意义不同,对于有些人,也许是足以改变命运的,此类故事在MOOC快速发展的这几年当中也时有耳闻。但对于我和更多的人来说,MOOC让“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可能,它提供了一种随时随地可以获得的满足感,一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生活内容。


0 (5).jpg


我是汤蕾,一名行走于有益与无益之间的高校教师,家庭主妇,学习积极分子。记得有一句话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但是我相信,世界无时不在变换当中,有益与无益又岂有定论?为了能够从事自己理想的职业,我考了很多次试,读了很多年书;为了让生活变得有趣,我花了很多时间烹饪、种植、做手工,在学堂在线学习各种与专业无关的课程,什么是有益,什么是无益,谁又能说得清呢?


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回复:

还没有人发言哦,来抢沙发吧~

请先登录

说点什么吧~

学堂公告

各位MOOCer大家好 (^-^)V

欢迎来到学堂在线广场~

在这里你可以玩活动,看资讯,晒笔记。

还可以交学友、发心情、聊人生。

在学堂的每一天,就从这里开始吧!

点击 广场指南 了解更多

推荐活动

我要举报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