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什么吧~
1.皇太子(亲王)常服
《大明会典》记载皇太子常服:“永乐三年定,冠:乌纱折角向上巾(亦名翼善冠,亲、郡王及世子俱同);袍:赤色,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蟠龙一;带:用玉;靴:皮为之。”亲王常服“冠、袍、带、靴俱与东宫同”,世子和郡王的常服也和皇太子、亲王相同。
左图为现实汉服图,右图为Q版《大明衣冠》
2.百官朝服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都用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数区别品位高低。公爵冠八梁,侯爵、伯爵七梁。一品官员七梁,二品官员六梁,三品官员五梁,四品官员四梁,五品官员三梁,一至五品都用象牙笏。六、七品官员二梁,八、九品官员一梁,六品至九品用槐木笏。
左图为现实汉服图,右图为Q版《大明衣冠》
3.道袍
又称褶子、海青等,是明代中后期男子最常见的便服款式之一,也可作 为衬袍使用。《酌中志》记载:“道袍,如外廷道袍之制,惟加子领耳。”定陵出土有8件明神宗的道袍,墨书标签题作“大袖衬道袍”。
道袍通常的形制为直领、大襟、右衽,小襟用系带一对、大襟用系带两对作为固定,大袖,收口,衣身左右开裾,前襟(大、小襟)两侧各接出一幅内摆,打褶后缝于后襟里侧。内摆的作用主要是遮蔽开裾的部位,使得穿在里面的衣、裤不会在行动时露出来,保持了着装的端整、严肃。同时,摆上作褶又形成了一定的扩展空间,不会因为内摆连接前后襟而使活动受限。
左图为现实汉服图,右图为Q版《大明衣冠》
4.皇帝常服
明代皇帝常服使用范围最广,如常朝视事、日讲、省牲、谒陵、献俘、大阅等场合均穿常服。洪武元年定皇帝常服用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即圆领),束带间用金、玉、琥珀、透犀。永乐三年定:“冠:以乌纱冒之,折角向上,今名翼善冠;袍:黄色,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一;带:用玉;靴:以皮为之”。皇太子、亲王、世子、郡王的常服形制与皇帝相同,但袍用红色。(如同1.皇太子常服)
左图为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剧照,右图为Q版《大明衣冠》
左图为电影《大明劫》中剧照,右图为Q版《大明衣冠》
5.皇帝曳撒
也写作一散。刘若愚《酌中志》记载:“曳撒,其制后襟不断,而两傍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起。”曳撒的形制较为独特,它的前身部分(前襟)为上下分裁,腰部以上为直领、大襟、右衽,腰部以下形似马面裙,正中为光面,两侧作褶,左右接双摆。后身部分(后襟)则通裁,不断开。明代前期皇帝日常多穿曳撒。尹直在《謇斋琐缀录》中说:“昔叨侍宪宗皇帝,观解于后苑,伏覩所御青花纻丝窄檐大帽、大红织金龙纱曳撒、宝装钩绦。又侍孝宗皇帝讲读于青宫,早则翼善冠、衮绣圆领,食后则服曳撒、玉钩绦。而予家赐衣内,亦有曳撒一件,此时王之制,所宜遵也。”
左图为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剧照,右图为Q版《大明衣冠》
6.皇帝直身
也称直领。《酌中志》记载:“直身,制与道袍相同,惟有摆在外,缀本等补。圣上有大红直身袍。”直身形似道袍,直领、大襟、右衽,衣襟用系带固定,大袖,收口,衣身两侧开裾,大、小襟及后襟两侧各接一片摆在外(共四片),有些会在双摆内再各加两片衬摆。双摆的结构是区分道袍和直身的标志。从明代的一些绘画来看,缀有补子的直身应具有常服的功能,可用在出行或一些较为正式的政治活动中。
左图为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剧照,右图为Q版《大明衣冠》
7.皇帝吉服
吉服是指在时令节日及寿诞、筵宴等各类吉庆场合所穿的服装。明代皇帝吉服尚未正式进入制度,因此在具体形制上也没有严格的标准。一般来说,皇帝吉服的款式与常服或便服相同(如圆领、直身、曳撒、贴里、道袍等),颜色多用红色、黄色等喜庆色彩,纹饰则较常服、便服更为华丽精美,大多使用应景题材或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
南京御史孟一脉给明神宗的上疏中提到:“遇圣节则有寿服,元宵则有灯服,端阳则有五毒吉服,年例则有岁进龙服。”寿服为帝后寿诞日所穿,多饰有“万寿”等与祝寿有关的纹样;灯服为元宵节所穿,使用灯笼纹样的衣料或补子;五毒吉服为端阳节所穿,饰有“五毒”纹样;龙服即饰有龙纹的各式龙袍。这些服饰均属于“吉服”。而明代皇帝画像上所穿的“十二团龙十二章衮服”也应是皇帝吉服的一种,但具体功能与穿着场合尚不清楚。
左图为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剧照,右图为Q版《大明衣冠》
8.皇帝戎服
明代皇帝在狩猎、骑马出行以及重要的戎事活动中穿着戎服。但明代服饰制度中并未专门列出皇帝戎服,因此具体的种类、形制、功能等均缺乏详细的记载。定陵出土的明神宗盔甲,是目前所知唯一的明代皇帝戎服实物。此外,像《出警图》、《宣宗出猎图轴》、《明宣宗射猎图》等明代绘画中也记录了皇帝身着戎服的形象。通过这些形象与实物,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对明代皇帝的戎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左图为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剧照,右图为Q版《大明衣冠》
9.文官常服
戴乌纱帽、身穿盘补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以补子来区分官职。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对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
左图为现实汉服图,右图为Q版《大明衣冠》
10.蟒袍
明代官袍圆团纹,除了龙团纹,还有蟒衣(四个爪的龙)、飞鱼(有翅膀和鱼尾巴的龙)和斗牛(头上有两只弯角的龙),以及麒麟的纹路,穿这一些花纹大红袍的人,都是一、二品到公、侯、伯、驸马以上的高官。
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龙袍是”五爪龙”,只有皇帝,太后,皇后,皇贵妃这4人穿的朝服才能叫"龙袍",而皇帝的龙袍以明黄,杏黄,正黄为主.亲贵皇亲的朝服只能叫”蟒袍”.最高的品级是”五爪蟒”.但是这里的蟒和龙在形态上完全没有任何区别,就仅仅是名称上的不同而已。在颜色上,只有皇族可用明黄、金黄及杏黄。普通人一般为蓝色及石青色。
左图为现实汉服图,右图为Q版《大明衣冠》
说点什么吧~
欢迎来到学堂在线广场~
在这里你可以玩活动,看资讯,晒笔记。
还可以交学友、发心情、聊人生。
在学堂的每一天,就从这里开始吧!
点击 广场指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