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什么吧~
前言:刘瑜的课我很早就上了,因为加入课堂时太迟了,不仅拉了很多课跟不上节奏,而且错过了考核,结果很多东西一拖再拖。。。刘瑜的课我很喜欢,通俗易懂,其实里面很多老师讲得课都很不错,主要是自己太懒不上进,真是人神共愤——粪土不可救也。自己很希望有朝一日能获得我特钦佩那些老师们的签名,合影也不错,顺便做个签名集或合影集,老了自己就能指着照片跟自己的玄孙吹牛逼~~~第二次上课时做的笔记,那时课已经结束了,但没事,反正可以再听。笔记做得不全,有些了了草草的,这里也给它安个住所,省的我以后一不小心把之前做得都给删了。。。自己还会听一遍,到时候会补全。
![]()
一、 宪政历程
(一) 民主起源
Q:为什么第一个现代代议民主制产生于美国? 导火索—美国独立战争
制度产生原因:
① 英国的传统:
i.自然权利观念:1215《大宪章》——《独立宣言》。在光荣革命时期,自然权利已成为常识
“每一个人具有不可剥夺,不可侵犯的生命,自由,财产的权利,而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卫这些权利。如果政府不能够有效地保卫这些权利,那么人民有权去推翻它”(飞跃性思想创新)
【“自然权利”是一种思想的构建。一旦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到一定的程度,它就变成了一个社会事实,尽管它可能不是个历史事实。而它一旦形成一个社会事实,它又能成为改造历史事实的思想武器】
ii.混合政府以及权力制衡观念
“政府的权利不应该被任何一个政治力量所垄断,而应该让不同的政治力量来平衡,让王权、贵族和平民之间有个平衡。”
代表:罗马共和国; 参考书籍:Bernard Bailyr 《origins of American politics》
iii.议会主权观念——1689《权利法案》,光荣革命最重要成就
②北美殖民地本土形成的政治传统
i. 平等观念:平等文化,土地平等,经济财产平等,投票平等(《民主的奇迹》)
ii.自治传统 原因:“天高皇帝远”;产生方式分为公司式(corporate colony)和领主式(proprietary colony=承包责任制)
iii.成文的社会契约习惯
1639《康涅狄格基本法/fundamental orders of connecticut》西方世界第一个现代宪法;社会契约实践早于社会契约理论
(二) 制宪会议
——1789,费城会议,《美国宪政》
(如果说独立战争是保守自由,那么制宪会议就是建立秩序和权威)
产生背景:外交,政治,文化,经济,疆域失序
争论焦点:关于大州与小州方面,主要争对是否设立中央政府?扩大中央国会权力边界范围?是否拥有常备军。关于精英派与民权派主要是议员和议席的分配,权力应该在哪一派倾斜。
基本原则:i.人民主权原则—选举;ii.三权分立;iii.联邦制;IV.权利高于权力
特点:内容平衡性;内容弹性;语言可以被多方面诠释
“necessary and proper”clause(article1section 8.18)——窃听丑闻
“interstate commerce”clause (article1 section 8.3)
制宪成功原因:妥协精神;共同的底线与政治共识;有产者与社会中上层的法治、规则意识体现
思维:程序正义大于实体正义;
地位:政治斗争是对宪法解释权的斗争。而罗斯福新政时期即是重新定义政府角色时期;
本质:为国家制定权力运行规则;
作用:宪政——“把权力关进(宪法)笼子里”,为国家制定权力运行的规则。若国家运行像个机器,那么宪政就是国家机器运转的说明书。
(三) 第一修正案
——言论自由 《论自由》
言论自由=生存权=发展权,促进政治平等和社会进步,防止政府腐败,****以及独裁。
Q:言论自由的边界范围?
言论自由边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①言论自由 vs 个人名誉:当一个言论和讨论涉及公共人物或议题时,保护其讨论深度和广度,则放宽要求。除非你能证明对方或媒体明知故犯地去诽谤你。
例:1964年纽约时报对沙利文案例——沙利文原则=“明知故犯”原则。《言论自由边界》,安东尼.路易斯《批评官员的尺度》;2009年phelps vs snyder案件
②言论自由 vs 国家安全/形象:除非你能证明此言论能带来迫在眉睫的无政府状态。
例:1919年bebs/schenck/Abrams vs American案例,1971年《纽约时报对美国政府案例,审判标准—“清晰可见的危险”原则
③言论自由 vs 政治平等:除非有明显而直接的**** (ps.经济上不平等可以转变成政治上不平等)
例:1917年《federal election campaign act》—“权利.利益交换”原则
④言论自由 vs 社会伦理:除非你能证明所有的市场渠道都不能发生同样的效应
例:1978年fcc vs Pacific foundation。2000年美国vs花花公子《联邦通讯法案》
(四)第十四修正案——法律平等保护条款
历史背景:①种族问题与种族主义思想—劳动力稀缺,产业结构特性和宪法的暧昧;②南北战争的崛起—美国疆域扩大(1820年,密苏里妥协,其规定36.5度纬度线以北为自由州,以南为蓄奴州);③体制内解决方式失败—1857年dred scott vs Sanford案例是南北战争的导火索。1861年,南部宣布退出联邦,形成两个政府,两个总统
美国宪法第二革命:开始限制州权,保障少数和弱势群体。
南北战争结果是南部失败,北部胜利并对南方实行军事管制。
演变历程:
重建时期(1863—1877):1875《权利法案》
种族隔离时期(1877—1954):1883年civil rights act-state action doctrine,州行动原则;1896年plessy vs ferguson判例,“隔离但平等”原则
民权运动时期(1955—1968):brown vs学校董事会/board of education;1963年,阿拉巴马州立大学对峙
平权法案时期(1968—至今):1978年加州大学vs bakke 案例:积极平权,反对僵硬明确分额制度
二、 政治参与
(一) 选举
【投票+动员(campaign)+(公共议题)协商与辩论】
历史变迁:人口格局变化与普选权扩大【1820-1830平民总统andrew Jackson;1865,votiry right act法案;1970,美国女性获得投票权;1971年,第26修正案,美国人投票年龄从21岁降至18岁】
意义:民意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政策的变化,初选(primary)出现以及竞选资金的规范与投资者的透明化。但是为选民服务未必为人民服务,不同的政治家有不同的选民,有不同的利益,而民意只是决定政策的因素之一,政策的决定往往还受制于游说集团,股市,智库,媒体,其它官员等因素。
其弊端是选民参与不平等(《affluence and influence》),选民的素质问题—理性的无知,选举制度的问题—两党独大。
(二) 政党
社会多样性,政治竞争的开放,政治精英为了实现政治表达到公共决策的转换,政党的组成有着组织资源优势,能提供意识形态的纲领,资金基础,动员基础,提高其组织的效率,降低其成本。与之相比,个人魅力领袖往往更直接地诉诸于民粹主义的政策,政党的领袖往往还要受到党内其他大佬的约束。同时,个人魅力领袖没有具备品牌意识,往往更短视,自律性更低。
功能:
① 选举:组织选举,提名候选人;提出政纲;资助选举—soft money;动员选民
② 施政:降低政策制定中的合作成本;提高执行政策的效率。
政党简史:
1796—1824,民主共和党vs联邦党
1828—1856,民主党(andrew Jackson,大众政党也是分赃体系的创始人)vs辉格党
1860—1892,共和党崛起(林肯—奴隶制问题)
1892—1928,共和党占主导(温和共和党和激进共和党分裂标志: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成立进步党)
1932—1964,民主党如日中天:富兰克林罗斯福吸收社会经济问题;民主党分裂,george Wallace的离开使得民主党摆脱种族问题
1969—至今,民主党和共和党平分秋色
两党独大的原因:历史演化结果,一是选举规定—first past pose(赢者通吃),即放大大党,缩小小党,导致政党数量的缩小;二是自我调适能力,使其他小党发展空间小。
政党衰落:
① 制度改革削弱政党资源掌控能力
i.公务员改革-1883,彭德尔顿法案
ii.提名权改革-由党内大佬转移普通选民手里
iii.soft money改革
② 现代传媒兴起:个人魅力崛起
③ 政党的“极端化”:因美国社会分化,呈两极化趋势,同时党派分化大于社会变化(abramowitz《the disappearin center》)
④ 政党民意的调试能力
(三) 公民社会
——监督政府行为,伸张公民权利
定义:介于政府与私域之间的公共领域,民众以组织或网络的形式,自主自发地置身其中探讨公众事务,采取公共行动。表现形式为ngo,集体行动(请愿示威,协商合作)和公共讨论辩论。
功能:
(robert d. putnlam《markin’ democracy work》“民主的健康运转有利于丰富和发达的社会资本”)
①监督政府,维护民众权利和社会公正
“国家是有组织的机器,若民众社会是一盘散沙的话,它在国家面前是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即秦晖提出的小共同体重要性。国家是大共同体,只有在一个小共同体非常发达的社会里面,小共同体的力量才能稀释、抵挡和缓冲大共同体的冲击力,才能够保护民间社会。如果这种小共同体被摧垮了,成为极权主义文化的土壤)
②塑造民意:社会契约和知情的同意
③传达民意,影响决策:muckrakers曝光
④社会自治
三、 权力机构
(一) 国会
芬诺悖论现象:民众不相信国会,却相信国会的议员。 其原因:制度上的议员拥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是选区代表,另一方面是国家立法机构代表,角色上的矛盾导致在公共利益和地方利益之间经常摇摆不定,同样,精力和时间方面趋向自己的选区。
职权范围和历史演变—绝对权力扩张。例如:经济权力-征税权,军事权力-宣战权,人事权力-弹劾总统权力
批评:特殊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
地方利益—pork barrel-《阿拉斯拉提案》bridge to nowheve;john Murtha拨款委员会;iogrolling 投票交换原则
游说利益
政党利益
![]()
(二) 总统制
(建国后创立)
历史演变:
国会至上时期-建国至杰克逊前:华盛顿个人克制和美德+小政府观念
总统地位上升阶段-杰克逊至林肯:andrew Jackson,大众政党创立,将提名权从国会下放政党;林肯,内战时期,诉诸于行政命令
国会总统对峙阶段-约翰逊到麦金利:国会,1868《tenure of office act》+Andrew Johnson对官员免职的弹劾案
总统经济社会扩权阶段-罗斯福到尼克松
主要职能:议题设定,否决权(否决威胁/签署声明)和行政命令(立法权,军事外交权,官员任命权和影响舆论权)。即便如此,总统权力受国会,法院,联邦制(州权),公民社会和选民的制约。
(三)最高法院
政治斗争:①提名与任命问题;②判决“政党”倾向:“五比四”现象;③宪法解释的不同流派:originalism(文本主义)+intentionalism(意图主义)
![]()
四、 公共政策
(一) 经济政策
——福利+管制
美国政府在经济的角色演变:
自由放任时期(美国建国—19世纪后期):小政府观念—国家银行争论
干涉主义兴起(19世纪末期/镀金时代):老罗斯福 反垄断,劳工保护,消费者保护,调节收入,金融秩序(1913,美联储建立)
福利国家兴起(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出现(1935,social security act),劳资关系加强(1937,N.L.R.B. vs jones),促进就业—加大公共工程(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the W.P.A),经济管制,收入再分配的幅度提高
新自由主义(经济滞涨):里根(reaganomics)—紧缩性财政+减税政策+去管制滑,克林顿—“有条件”福利,小布什—减税政策+medicare modernization act of 2003
(二) 外交政策
出发点:国际安全+利益+价值观念传播
历史演变:
自我扩张阶段(19世纪):孤立主义
“大国崛起”:从孤立主义到世界领袖:1899年“门户开放”原则,1922年“九国公约”,威尔逊“十四条原则”—国际联盟,中立法案,“租借法案”
冷战-两极秩序中的超级大国:基于多米诺骨牌理论,为了遏制苏联发展,第一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核竞赛,1962古巴导弹危机)。第二是支撑右翼势力,遏制共产主义扩张,如1950-1953年朝鲜战争,1955-1975越南战争
冷战后-单极秩序中的超级大国,转折点-911事件,反恐
有限帝国(limited empire):自身的能力与意愿+他国的抵制+国际体系变化(中国崛起,俄罗斯强硬化)
说点什么吧~
欢迎来到学堂在线广场~
在这里你可以玩活动,看资讯,晒笔记。
还可以交学友、发心情、聊人生。
在学堂的每一天,就从这里开始吧!
点击 广场指南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