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区讨论详情

【学堂笔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简史 (๑•̀ㅂ•́)و
2016-04-22 21:35:08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光辉灿烂。中国的古建筑,如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北京故宫等早已闻名于世。然而,遍布各地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且多姿多态的民间宅第建筑却鲜为人知。

   民居建筑是人类最早、最大量、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建筑类型。民居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的生存发展状况。各地区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民族文化、审美观念而因地制宜、因材致用进行营造,使民居建筑成为我国传统建筑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  什么是中国传统民居  


   a. 广义的民居:是指人们整个生活居住环境里的建筑,包括祠堂、庙宇、书院、会馆、住宅、园林等。

01-广义的民居拼图最终版副本.jpg

   b. 狭义的民居: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即住宅。不同地方的民间住宅受地理气候、材料与构造工艺、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地住宅丰富的地域特色,本篇笔记讨论的中国民居建筑专指住宅。

02-3个民居拼图带文字副本.jpg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1.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原始人多利用当地自然地貌和天然材料,简单加工成起居空间。由于地理气候和地形特征的影响,大体以秦岭和淮河流域为界,形成南北两种不同的风格。

   · 北方:穴居

   北方气候寒冷而干燥,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时代,住在洞穴是最好的选择。洞穴周围夯实的土石,把洞内和洞外的空气隔绝开,起到天然的保温隔热作用,住在洞内冬暖夏凉。


03-穴样式.jpg


   · 南方:巢居

  与北方相反,南方的地理气候炎热、潮湿,人们居住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通风凉爽、防潮防雨、防虫蛇。于是人们借助大树的枝丫搭建窝棚,构木为巢,这种类似于鸟巢的居住方式叫“巢居”,底下架空,上层住人,可以远离地面的潮湿和虫蛇。

04-巢居样式.jpg



   2.新石器时期

   到了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的居住方式的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的建筑单体虽然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 北方:穴居→半穴居

   在北方,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开始自己挖洞来居住,将完全穴居发展成节省人力的半穴居。普遍的做法是:先垂直向下挖一个洞穴,再在穴的四周围土墙,穴的中央立一木柱,用茅草盖顶。


   实例: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05-西安半坡遗址副本.jpg


   · 南方:巢居→干栏式建筑

   在南方,人们从利用树木的支撑力搭建平台的巢居得到启发,开始用较大敦实的木柱代替小树,再在上面搭建平台、做屋顶。这种用木柱架空上面做建筑的“干栏式建筑”不仅适应了南方的炎热潮湿,同时突破了西南地区山多地少的地貌限制,在山多的地区同样能搭建。


   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村落遗址

06-河姆渡干栏式民居复原与遗址副本.jpg



   3.夏商周

   到了商周时期,我国南北方民居均已出现了地面建筑,并在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 北方: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 南方:巢居→干栏式→地面建筑

   至此,南北方的民居建筑都由最初的自然居住空间发展成完全的地面建筑。

 

  • “土”“木”与建筑起源

      在中国传统语言中,“土木”一词指的是建筑,“土”“木”两个字还与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有关。

07-南北建筑起源过程副本.jpg


   北方的居住方式由最初的“穴居”发展到“半穴居”,再由“半穴居”发展到地面建筑,仿佛是从地里面长出来的,来自于“土”南方的原始居住方式由最初的“巢居”发展到干栏式建筑,再由干栏式进而发展到地面建筑,仿佛是从树上落下来的,来自于“木”

   北方建筑起源于“土”,南方建筑起源于“木”,“土木”二字代表了中国建筑的起源。现代常用词语“大兴土木”、“土木工程”就是大搞建设、建筑工程之意。

 

  • 甲骨文中的建筑文字

   商朝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汉字。甲骨文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关于建筑的文字像是在“画”建筑,十分有趣。后来各时代的文字虽然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不断演变,但仍然具有象形的特点,今天与建筑相关的文字形态也有规律可循,其中最普遍、最常见的有:

   · “亠”字头,如亭、高、京

   · “宀”字头,如宫、室、家、宅、宿

   · “厂”字头,如厅、厢、厨、厕、厝

   · “广”字头,如廊、庙、店、府


            08.2-甲骨文中的建筑文字.jpg


   日本著名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有过一段有趣的表述:“关系建筑之文字多冠以‘宀’,即象屋顶之形者。古文中写作‘文字1.jpg’即表现曲线形之屋顶者。而表示栋之形者,则有家宇宫室等字。堂字之‘文字2.jpg’,乃表示屋顶之复杂装置者。亭字之‘亠’,则表较‘宀’为省略,乃简素之屋顶也。”



   4.汉代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伟绩突出的王朝,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族在这一时期得名。

    西汉的封建经济进一步巩固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同时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中西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促进了城市繁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礼制,形成了此后两千年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礼制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建筑。在工程技术方面,造纸术、瓷器诞生,冶铁技术得到改良,两汉的冶铁工艺非常发达。

    总之,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两汉时期多种类型的民居在建筑上的成就也十分重要。

(由于汉代建筑实物遗存稀少,目前只能通过出土的汉代明器、壁画、砖石画像等间接地了解汉代民居建筑。)

 

    汉代民居的建筑技术与艺术成就:


    ①.丰富的庭院式组合

      有干阑式、三合式、日字形、曲尺形等多种庭院组合。

09-陶屋拼图副本.jpg


    ②.形成了成熟的基本木构架体系

    主要有抬梁式木构架、穿斗式木构架、干栏式木构架、井干式木构架。

10-汉代木结构体系副本副本.jpg

   ·  抬梁式:又称叠梁式,在石础上立柱,柱上立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

   ·  穿斗式: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各柱

   ·  干栏式:用竖立的木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上面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

   ·  井干式: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垒叠,构成房屋的壁体


    ③.构件装饰丰富多样

    随着工艺经验的积累,汉代的陶质建筑材料逐步提高了质量,增加了品种,同时铁工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木结构和石作的装饰雕刻技术,汉代瓦当、门窗和屋面等构件的装饰疏朗而富于变化。


        11-汉代装饰_副本副本.jpg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形式的若干特点到汉朝已基本上形成,从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来看,汉朝建筑史继承和发展前代成就的一个重要环节。



    5.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氏族集团之间互相争夺、互相倾轧,政权频繁更替。与此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羌、氐大举进入中原,与汉族争夺生存空间,即“五胡乱华”。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总的来说就是战乱频繁、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社会动荡不安,乡亭里成为掳掠财富与人口的目标,常遭兵燹,为保护家族和财产的安全,地方豪强聚族而居,逃往山林陂泽,以宗族与乡里作为团聚的纽带,开始建造一种高墙环绕的民居:坞堡,也称坞壁。

    坞堡的特征: 

             ①.极强的防御性

             ②.外围筑有高墙

             ③.大门上建门楼,四隅建角楼,坞内还建望楼

    现今广州、武汉、甘肃等地出土的明器陶楼,就是这类民居的形象写照。

12-坞堡拼图已裁副本.jpg


   坞壁建筑呈城堡式。周围为高墙,门上有门楼,四角有角楼,有的中央还建有高层的楼橹建筑(望楼),门楼、角楼和望楼乃至墙垣高处开有镃望孔或射孔。大门有卫士把守。坞内有坞主居所、卫士和奴婢仆隶乐队等的居处,还有仓廪、手工业作坊等。


    14-望楼拼图未裁副本.jpg


    敦煌壁画北魏第257窟的“须摩提女缘品”中,也画有这种坞堡的形象,高大的门楼突出地表现了坞堡的防御性。

13-壁画坞堡已裁副本.jpg

          


   5.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都城宅第均为坊里布局,实施里坊制。

 

    什么是里坊制?

    统治者把全程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里坊制作为一种封闭的管理空间,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具有浓厚的军事管理性质,在等级森严的隋唐时期得到统治者的青睐。

    · 优点:利于加强对城市居民的管理和控制,防范偷盗

    · 缺点:空间封闭,跟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矛盾,缺乏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里,又叫坊,或称坊里,是古代城市最基本的单位。坊里设有坊墙、坊门,早晚按时关闭。在隋唐长安城中,整齐地规划出108个里坊,坊内规划时也应有一定的分配原则,划分出整齐的地块,以供每家每户的住宅自建。

    诗人白居易诗中所写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描述的就是这种城市格局。



        17-白居易诗 (1)副本.jpg         

16-唐长安里坊复原图副本.jpg


    在每家每户的宅基地上,一般住宅建有围墙环绕,里面建廊道连接各部分屋舍,形成庭院或廊院。小型宅院在宅旁或宅后可以留出菜地,而中等宅院旁边可以留出果园,大型宅院由一系列院落和门堂建筑组成,周围回廊环绕成院,旁边或有山池园,形成了外闭内敞、回廊环绕、廊院开敞、建筑疏朗的宅院特点。


        18-敦煌唐住宅已裁副本.jpg



    6. 宋朝

    到了宋代,商贸发展促使城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北宋彻底打破了汉唐以来封闭内向的里坊制度,坊墙被拆、沿街开店,代之以开放外向的、立面自由的街巷制。城市面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城市商业氛围非常浓厚,民居形式也多种多样。

          

         19-北宋东京平面图副本.jpg


    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所描绘的北宋汴京为例,民居院落十分自由,形式也非常多样。有院前沿街设门的、有前店后宅的、有工字形、L形等多种组合。房屋密度加大,庭院尺度减小,为了增加居住面积,院落周围多以廊屋来代替回廊,有的还建造两层楼房。


        22-清明上河图副本.jpg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中也有多种灵活布局的乡村庭院,这时的江南住宅更加注重美化生活环境。庭院园林化对后世江南私家园林也有很大的影响。


        21-千里江山图_小图副本.jpg


          20-江山秋色_小图副本.jpg


  •  宋代家具转型

   随着南北朝以来西域文化的浸入,许多胡人的家具及其生活习惯渐渐地传入中原,比如高架的胡床、高脚的胡凳子等,使秦汉时席地而坐的习惯,渐渐被高足家具取代。到了两宋时期,高足家具在民间全面普及,家具在形态和布局上也有新的改变。具体表现在:


       ① 家具的尺度增高

       ② 由箱形壶门结构转化为梁柱式框架结构

       ③ 厅堂采用对称布置,书房卧室采用不对称布置


      23-宋代家具副本.jpg


    7. 元明清

    元代是蒙古族统治中原的一个时期。元代武力强盛,版图扩张,但其残酷的内部压迫,广大农民沦为奴隶,生产力非常落后。元代经济集中在帝皇手中,地方经济凋敝,地方民居建筑无法得到建设和发展。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增长迅猛,城市住宅密度更大。在长年民间积累下,构造技术和工艺比前代更加精良,空间设计也更加完善,加之战争前后的移民活动,各地文化的交流频繁,产生了多元而成熟的民居形式。

    汉族住宅除黄河中游少数地区采用窑洞式住宅外,其余地区多采用木构架结构系统的 院落式 住宅。这种住宅的布局、结构和艺术处理,由于各种自然条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大体以秦岭和淮河流域为界,形成南北两种不同的风格。

 

    · 北方:主要形式为合院式民居,不同地区也有差异。

          北京官话地区,其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

          晋陕官话地区,以窄院民居为代表;

          东北地区,以宗族大院为代表。

 

    · 南方:多为天井式民居,五大民系(湘赣、越海、闽海、广府和客家)因其所处地理环境、习俗和文化的差异,各个民系的天井式民居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24-合院式民居分类副本.jpg


28-北方合院式副本.jpg


29-南方天井未裁副本.jpg


       




转载和引用本笔记内的图片或者文字请标明出处。


回复:

还没有人发言哦,来抢沙发吧~

请先登录

说点什么吧~

学堂公告

各位MOOCer大家好 (^-^)V

欢迎来到学堂在线广场~

在这里你可以玩活动,看资讯,晒笔记。

还可以交学友、发心情、聊人生。

在学堂的每一天,就从这里开始吧!

点击 广场指南 了解更多

推荐活动

我要举报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