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区讨论详情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三章
2016-03-29 22:44:54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从无到有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将非社会主义社会改造为社会主义社会,将非社会主义国家改造为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而言就是将新民主主义社会改造为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国家最多有26个。

现有5个:中国、朝鲜、越南、古巴、老挝;(社会主义五朵金花)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A.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B.1949——1956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经济成分)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阶级成分)

C.随着土地革命的完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然实现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D.新民主主义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领导),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未占有统治地位)。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

2.党对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认识的转变:

第一阶段:建国之初(先建设后过渡)

        工业化建设(三个五年计划时间)——向社会主义过渡(15~20年)

         转变条件:国家工业化——私营工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

第二阶段:1952年,边建设边过渡。

3.毛泽东与刘少奇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共识与分歧

(1)共识: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B.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C.新民主主义是过渡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业国——工业国;

(2)分歧(怎样实现过渡)

A.毛在1952年就提出转变,刘认为应该坚持一段时间建设、等待时机成熟;

B.只是具体政策上的分歧,不是路线斗争,是正常现象。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总路线和总任务: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前面为现实依据)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次争论

A.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

B.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是农民问题;

C.1950年春,东北局争论;1951年,山西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农业合作社发展速度之争。

D.1953年开始社会主义改造;

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

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初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社(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1956年底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办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小组——办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和平赎买:国家有偿的将私营企业改造为国有企业, 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让资本家从企业经营中获得一部分利润

(2)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委托加工、计划订购、统购包销、委托经营代销等;(四马分肥)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半社会主义性质)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

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6.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1)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2)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一些认识上的问题;

 

 

 

 


回复:

还没有人发言哦,来抢沙发吧~

请先登录

说点什么吧~

学堂公告

各位MOOCer大家好 (^-^)V

欢迎来到学堂在线广场~

在这里你可以玩活动,看资讯,晒笔记。

还可以交学友、发心情、聊人生。

在学堂的每一天,就从这里开始吧!

点击 广场指南 了解更多

推荐活动

我要举报
提交